“無用愧包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用愧包胥”全詩
誓心報荊郢,忍恥適江吳。
功成期牖下,旋聞賜屬鏤。
楚邦乃怨耦,宿憤向已攄。
濤江厭波神,魂魄游故都。
存亡兩陳跡,無用愧包胥。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伍子胥廟》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伍子胥廟
烈士可廟食,么麼可悲夫。
誓心報荊郢,忍恥適江吳。
功成期牖下,旋聞賜屬鏤。
楚邦乃怨耦,宿憤向已攄。
濤江厭波神,魂魄游故都。
存亡兩陳跡,無用愧包胥。
【中文譯文】
伍子胥廟
烈士應受供奉,為何令人悲傷?
發誓要報荊州和郢都的仇恨,忍辱適應江南的吳國。
功業完成時期,突然聽聞賜予廟宇的雕刻。
楚國的人民仍然怨恨交加,積怨已經發泄。
濤江上的波浪已經厭倦了迎接神明,英靈的魂魄飄游故都。
存亡兩個朝代的痕跡,包胥再也沒有用武之地感到愧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李廌創作的《伍子胥廟》。詩中以伍子胥為主題,表達了對忠誠烈士的贊頌和對楚國的憂思。
首先,詩人稱贊了烈士伍子胥的偉大成就。他以報效家國為誓心,忍辱負重,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不惜適應不同的環境和處境。他的功業建立了荊州和郢都,為楚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盡管伍子胥的功績已經顯著,楚國人民卻仍然懷有怨恨。他們對伍子胥的宿憤難以平息,無法釋懷過去的不滿和仇恨。
詩中的“濤江”和“故都”暗示了伍子胥的離去和他的魂魄在世間游蕩。濤江厭倦了波濤,象征著伍子胥的英靈已經在江水中漂泊了很久。他的魂魄游蕩在故都,意味著他對楚國歷史的思念和對自己事業的無盡關懷。
最后兩句“存亡兩陳跡,無用愧包胥”表達了詩人對伍子胥的稱贊和自責。伍子胥雖然建立了輝煌的功業,但當他看到楚國陷入存亡之際的局面時,他感到自己無法再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對此感到愧疚和無奈。
這首詩詞通過對伍子胥的歌頌,描繪了一個忠誠而偉大的烈士形象,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楚國歷史的思考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整首詩情感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李廌獨特的藝術風格。
“無用愧包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zǐ xū miào
伍子胥廟
liè shì kě miào shí, me mó kě bēi fū.
烈士可廟食,么麼可悲夫。
shì xīn bào jīng yǐng, rěn chǐ shì jiāng wú.
誓心報荊郢,忍恥適江吳。
gōng chéng qī yǒu xià, xuán wén cì shǔ lòu.
功成期牖下,旋聞賜屬鏤。
chǔ bāng nǎi yuàn ǒu, sù fèn xiàng yǐ shū.
楚邦乃怨耦,宿憤向已攄。
tāo jiāng yàn bō shén, hún pò yóu gù dū.
濤江厭波神,魂魄游故都。
cún wáng liǎng chén jī, wú yòng kuì bāo xū.
存亡兩陳跡,無用愧包胥。
“無用愧包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