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惟好古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形惟好古宜”全詩
埏陶異甓礫,香火近神只。
冷暖非恒德,興衰彼一時。
舍茲何所適,爾意勿遲遲。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分題得古香爐》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分題得古香爐》是宋代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古香爐,分題得之。
質地雖然輕浮,形態卻適合古物。
制作精美的陶瓷礫石,使其香火近乎神圣。
冷與暖并非永恒的德行,興衰只是暫時而已。
該爐要舍棄它,你的意愿不要遲疑。
詩意:
這首詩以古香爐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古代文化和物品的喜愛和贊美。他認為這個爐子雖然質地輕盈,但形狀非常適合古代的器物。爐子制作精美,使得它的香火近乎神圣。作者通過討論爐子的性質和形態,隱喻了人生的冷暖和興衰,認為這些都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德行。最后,作者呼吁讀者不要遲疑,舍棄對這個爐子的喜愛,以體現自己的意愿。
賞析:
《分題得古香爐》以簡潔而深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古代文化和物品的向往和推崇。通過對爐子的描述和比喻,作者將爐子與人生的冷暖和興衰相聯系。爐子的質地輕浮,形態卻與古物相契合,象征著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爐子的香火近乎神圣,暗示著古代文化的力量和魅力。詩人認為人生的冷暖和興衰都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德行。最后,他呼吁讀者不要遲疑,要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選擇,這種呼吁也可以理解為對人們對古代文化的關注和珍視的期待。
整首詩詞通過對古香爐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它啟示了人們要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提醒人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被外界的冷暖和興衰所動搖。
“形惟好古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ēn tí dé gǔ xiāng lú
分題得古香爐
zhì wèi fú xiū qì, xíng wéi hào gǔ yí.
質為浮休棄,形惟好古宜。
shān táo yì pì lì, xiāng huǒ jìn shén zhǐ.
埏陶異甓礫,香火近神只。
lěng nuǎn fēi héng dé, xīng shuāi bǐ yī shí.
冷暖非恒德,興衰彼一時。
shě zī hé suǒ shì, ěr yì wù chí chí.
舍茲何所適,爾意勿遲遲。
“形惟好古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