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人非博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彼人非博識”全詩
彼人非博識,此語未為公。
野客雖云美,才華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渙亦徒空。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和次仲硯詩》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次仲硯詩》
朝代:宋代
作者:李廌
《和次仲硯詩》是宋代李廌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聞說端溪風景優美,我心生疑,或許是土地所賦予的風光。那位人并非博學多識,這樣的言辭未必適宜公開講論。盡管外界稱贊野客的美麗,但才華恐怕并不相同。縱使滋潤毛筆,墨色猶如外在的表現,但文采的流露也許只是虛無的。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某個地方風景的懷疑和對人們評價的思考。詩人聽說端溪的景色很美,但他對這個消息持懷疑態度,認為那美麗的景色可能只是土地的自然風光帶來的,而非來自人文的創造。他認為那位人所說的話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這個人并非博學多識,所以他的言辭未必適宜公開講論。
詩中提到"野客",指的是在鄉野中自由自在的客人,他們的美麗被外界贊美,但他們的才華可能并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高超。這種對表面美的質疑和對才華內涵的關注,體現了詩人對真實與虛幻、表面與內在的思考。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藝術的思考。他說,即使滋潤了毛筆,使墨色飽滿,但文采的流露可能只是虛無的,沒有真正的內涵。這種對藝術的懷疑和對虛實之辨的思考,讓人深思。
這首詩詞通過對風景、人物和藝術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表面現象的質疑和對內在價值的關注,展示了他對真實與虛幻、形式與內涵之間的思辨。整首詩情感平和,用詞簡練,通過對細微之處的描寫,呈現出深遠的思考,給人以啟迪和思考的空間。
“彼人非博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ì zhòng yàn shī
和次仲硯詩
wén dào duān xī hǎo, yí yīng wèi tǔ fēng.
聞道端溪好,疑應為土風。
bǐ rén fēi bó shí, cǐ yǔ wèi wèi gōng.
彼人非博識,此語未為公。
yě kè suī yún měi, cái huá kǒng wèi tóng.
野客雖云美,才華恐未同。
rú háo zī mò wài, wén huàn yì tú kōng.
濡毫滋墨外,文渙亦徒空。
“彼人非博識”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