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須更問秋多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須更問秋多少”全詩
不須更問秋多少,著蕊黃花已可簪。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和學士秋懷一十五首》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學士秋懷一十五首》是李彌遜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卻暑回飚入暮林,
衰蟬無力尚微吟。
不須更問秋多少,
著蕊黃花已可簪。
譯文:
夏天的炎熱已經退去,涼風吹入夕陽下的林間,
衰老的蟬兒無力地輕輕吟唱。
無需再問秋天的來臨如何,
花朵已經轉黃,足以佩戴在頭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夏天過去,秋天的到來。夏季的炎熱已經減退,微風吹入暮色中的林間,給人一種涼爽的感覺。蟬兒因為衰老而吟唱得微弱無力,預示著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臨近。詩人并不關心秋天將帶來多少變化,而是觀察到花朵已經轉黃,可以用來佩戴在頭上了,暗示著秋天的豐收和美好。
整首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通過對夏天和秋天的對比,展現了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界的律動。夏天的炎熱逐漸減退,秋天的涼爽悄然而至,給人們帶來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感受。蟬兒的微弱吟唱和花朵的轉黃,都象征著歲月的流轉和生命的變遷,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秋天到來的觀察和感受,同時也抒發了對光陰流逝的思考。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詩人將人與自然的聯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展現了對季節變遷和生命律動的感悟。整首詩意境清新,節奏流暢,給人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感覺,讓人不禁陶醉其中,感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短暫。
“不須更問秋多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xué shì qiū huái yī shí wǔ shǒu
和學士秋懷一十五首
què shǔ huí biāo rù mù lín, shuāi chán wú lì shàng wēi yín.
卻暑回飚入暮林,衰蟬無力尚微吟。
bù xū gèng wèn qiū duō shǎo, zhe ruǐ huáng huā yǐ kě zān.
不須更問秋多少,著蕊黃花已可簪。
“不須更問秋多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去聲十八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