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如庭草解忘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爭如庭草解忘憂”全詩
留得春紅撩客恨,爭如庭草解忘憂。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次韻王才少師雜花五首》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王才少師雜花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李彌遜
中文譯文:
不禁花惱曲江頭,
欲對清尊舞沐猴。
留得春紅撩客恨,
爭如庭草解忘憂。
詩意:
這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次韻王才少師雜花五首》之一。詩中通過描繪花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感慨。詩人在曲江頭看到花朵不禁感到惱怒,心中有一種欲望,希望能夠與花朵進行對話,與花朵一起舞動沐猴。然而,盡管春天的花朵美麗如紅色的絲線,但它們仍然無法解除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憂愁,無法使他忘記自己的苦惱。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花朵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緒。詩中的花朵是一個象征,代表著美好和愉悅的事物,而詩人則是一個在紛繁世事中感到困擾和痛苦的人。詩人希望通過與花朵的互動,通過舞蹈來尋找一種解脫和放松的方式,但最終卻發現花朵無法真正解除他內心的痛苦。詩人用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一種深深的印象。
這首詩的意境較為抽象,通過對花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矛盾。詩中的對話和舞蹈意象,突顯了詩人對于解憂放松的渴望,但最終詩人意識到外在的美好并不能真正解決內心的痛苦。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韻律,展示了詩人對于生活困境的思考和感慨,給讀者帶來一種深深的共鳴。
“爭如庭草解忘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wáng cái shǎo shī zá huā wǔ shǒu
次韻王才少師雜花五首
bù jīn huā nǎo qǔ jiāng tóu, yù duì qīng zūn wǔ mù hóu.
不禁花惱曲江頭,欲對清尊舞沐猴。
liú dé chūn hóng liāo kè hèn, zhēng rú tíng cǎo jiě wàng yōu.
留得春紅撩客恨,爭如庭草解忘憂。
“爭如庭草解忘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