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遠嵇中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曠遠嵇中散”全詩
無書來北闕,有意在東周。
曠遠嵇中散,疏慵馬少游。
長松相風表,千古必山丘。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宮使待制舍人趙公挽詩三首》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宮使待制舍人趙公挽詩三首》是宋代詩人李彌遜所創作的詩詞作品。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宮使待制舍人趙公挽詩三首
曲突深時慮,
長裾鄙世流。
無書來北闕,
有意在東周。
曠遠嵇中散,
疏慵馬少游。
長松相風表,
千古必山丘。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挽詩的形式,表達了作者李彌遜內心的情感和思考。詩的開頭兩句“曲突深時慮,長裾鄙世流。”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與憂慮。其中,“曲突深時慮”意味著作者的心境曲折深沉,思慮紛繁;“長裾鄙世流”則表達了作者對現世的厭倦和不屑。
接下來的兩句“無書來北闕,有意在東周。”以對比的手法,表達了作者的志向和追求。作者說自己沒有接到朝廷的任命書,也沒有機會在北方的官闕中升遷,但他卻有意在東周(指古代周朝)尋求自己的理想與志向。這里的東周用作隱喻,代表了一個理想中的時代和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曠遠嵇中散,疏慵馬少游。”描繪了作者遠離塵囂、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作者形容自己曠遠如山中散人,疏懶不羈,不喜歡頻繁的社交和游玩。這種態度對應著作者對現世的厭倦,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
最后的兩句“長松相風表,千古必山丘。”以自然景物作為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品格與境界的堅定自信。作者將自己比作長松,表示自己在風雨中能夠挺拔不倒,象征著他的高尚品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并預言自己將在千古流傳,成為山丘一般永恒不朽的存在。
整首詩詞通過對矛盾心境、理想追求、超脫世俗和自信堅定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塵世的厭倦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現了他內心深處的清高情懷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曠遠嵇中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ōng shǐ dài zhì shè rén zhào gōng wǎn shī sān shǒu
宮使待制舍人趙公挽詩三首
qū tū shēn shí lǜ, zhǎng jū bǐ shì liú.
曲突深時慮,長裾鄙世流。
wú shū lái běi quē, yǒu yì zài dōng zhōu.
無書來北闕,有意在東周。
kuàng yuǎn jī zhōng sàn, shū yōng mǎ shǎo yóu.
曠遠嵇中散,疏慵馬少游。
cháng sōng xiāng fēng biǎo, qiān gǔ bì shān qiū.
長松相風表,千古必山丘。
“曠遠嵇中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