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縱有鳥飛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竹林縱有鳥飛路”全詩
竹林縱有鳥飛路,十日不聞鶗鴃聲。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久雨二首》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久雨二首》是宋代詩人李彌遜所作,描繪了長時間的雨水不肯停歇的景象。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久雨二首》中文譯文:
帶雨的山云不肯明,
草泥封住了道路,無人行走。
竹林里本應有鳥兒飛翔,
然而已經十天沒有聽到鶗鴃鳥的聲音。
詩意:
這首詩以雨水連綿不止的景象為描繪對象,表達了作者對連綿陰雨的厭煩之情。他描述了山上的云霧籠罩,阻擋了陽光的照耀,使整個山谷顯得陰沉暗淡。雨水不斷,泥濘的土地封住了道路,使人無法通行。竹林本應是鳥兒飛翔的樂土,但由于連綿的雨水,已經有十天沒有聽到鶗鴃鳥的鳴叫聲了,整個環境變得靜寂而凄涼。
賞析:
《久雨二首》通過對雨水不停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連綿陰雨的不滿和對自然環境的失落。詩人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如"帶雨的山云"、"草泥封住了道路"、"竹林縱有鳥飛路"等,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景象。詩中的"鶗鴃聲"則成為整首詩的重要象征,它代表著生機和活力,而在連綿的雨水中卻消失了,強化了詩中的凄涼氛圍。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它不僅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幻無常,也表達了人對自然力量的無奈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和對美好的追求,也可從中尋找到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竹林縱有鳥飛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yǔ èr shǒu
久雨二首
dài yǔ shān yún bù kěn míng, cǎo ní fēng jìng duàn rén xíng.
帶雨山云不肯明,草泥封徑斷人行。
zhú lín zòng yǒu niǎo fēi lù, shí rì bù wén tí jué shēng.
竹林縱有鳥飛路,十日不聞鶗鴃聲。
“竹林縱有鳥飛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