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舒誰復較陰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慘舒誰復較陰晴”全詩
雨足龜魚方得計,日高蛙黽自消聲。
浮溪荇帶羅初展,粘壁蟲書字不成。
正喜太清無點綴,慘舒誰復較陰晴。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次韻巖起曉晴》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巖起曉晴》是宋代詩人李彌遜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白衣蒼狗暗還明,
造物何心聽改更。
雨足龜魚方得計,
日高蛙黽自消聲。
浮溪荇帶羅初展,
粘壁蟲書字不成。
正喜太清無點綴,
慘舒誰復較陰晴。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清晨的景象。白衣蒼狗指的是霧靄彌漫的早晨,暗指天色尚未完全明亮,還處于昏暗的狀態。作者思索自然界的運行,感嘆造物主的意圖和心思,暗示人類的無奈。雨水充沛,才能讓龜魚得以計算時間,而當太陽升得高時,蛙聲和蟬鳴也會逐漸消失。詩中還描繪了溪水上漂浮的荇草在清晨初展開來,但在蟲子爬行時,無法在壁上寫字,表達了人世間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世間事物的思考和感慨。詩人以樸素的語言,將清晨的景象與人類的生活聯系起來,展現了自然界和人類之間的微妙關系。詩中的白衣蒼狗、雨足龜魚、日高蛙黽等形象,以及浮溪荇帶羅初展、粘壁蟲書字不成等描寫,通過對細微之處的觀察,傳達出生活中的變化和無法掌控的命運。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樸素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宋代詩人獨特的意境和情感表達方式。
“慘舒誰復較陰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yán qǐ xiǎo qíng
次韻巖起曉晴
bái yī cāng gǒu àn hái míng, zào wù hé xīn tīng gǎi gèng.
白衣蒼狗暗還明,造物何心聽改更。
yǔ zú guī yú fāng dé jì, rì gāo wā miǎn zì xiāo shēng.
雨足龜魚方得計,日高蛙黽自消聲。
fú xī xìng dài luó chū zhǎn, zhān bì chóng shū zì bù chéng.
浮溪荇帶羅初展,粘壁蟲書字不成。
zhèng xǐ tài qīng wú diǎn zhuì, cǎn shū shuí fù jiào yīn qíng.
正喜太清無點綴,慘舒誰復較陰晴。
“慘舒誰復較陰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