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鏡禪心秋澗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對鏡禪心秋澗月”全詩
累觴肯緩持螯手,一缽不勞行炙人。
對鏡禪心秋澗月,放懷俗慮曉江塵。
渺茫漫笑神仙事,何用金盤薦擗麟。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和判宗展缽之作》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判宗展缽之作》是李彌遜在宋代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公子曾修凈飯因,
齋魚聲里司前身。
累觴肯緩持螯手,
一缽不勞行炙人。
對鏡禪心秋澗月,
放懷俗慮曉江塵。
渺茫漫笑神仙事,
何用金盤薦擗麟。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公子(指高貴的人)修煉凈飯因(指清心寡欲)的場景。公子在齋戒的時候,聽到了魚兒的歌聲,他的心境也隨之變得寧靜。他不再拿起酒杯,而是用手抓住一碗飯,不再讓仆人為他炙魚。當他對著鏡子反省自己的內心時,他的禪修之心如秋天澗流的明月,他放下了世俗的煩惱,拂去了清晨的塵埃。他的心境變得寬廣而開放,他對仙人境界的事物感到開懷大笑,他不再需要用金盤來供奉神靈。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修行者的心境變化。詩中通過對公子修行凈飯因的描繪,展示了他對物質欲望的拋棄和對內心平靜的追求。詩中的齋魚聲和秋澗月都是象征著寧靜和清靜的意象,與公子修行的心境相呼應。公子放下了行炙人的尊貴待遇,抓住一缽飯,表明他追求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對鏡子中的自己進行反省,進一步凈化了內心,擺脫了塵世的紛擾。最后,他超越了世俗的桎梏,對神仙境界的事物感到歡樂,不再需要華麗的供奉來追求虛榮。整首詩以簡短的篇幅表達了修行者內心的轉變和解脫境界的追求,展現了一種超越塵世的意境,給人以深思與啟迪。
“對鏡禪心秋澗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pàn zōng zhǎn bō zhī zuò
和判宗展缽之作
gōng zǐ céng xiū jìng fàn yīn, zhāi yú shēng lǐ sī qián shēn.
公子曾修凈飯因,齋魚聲里司前身。
lèi shāng kěn huǎn chí áo shǒu, yī bō bù láo xíng zhì rén.
累觴肯緩持螯手,一缽不勞行炙人。
duì jìng chán xīn qiū jiàn yuè, fàng huái sú lǜ xiǎo jiāng chén.
對鏡禪心秋澗月,放懷俗慮曉江塵。
miǎo máng màn xiào shén xiān shì, hé yòng jīn pán jiàn pǐ lín.
渺茫漫笑神仙事,何用金盤薦擗麟。
“對鏡禪心秋澗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