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檐高竹不知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檐高竹不知秋”全詩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閑身盡日留。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將至水西登漠山林庵少憩遂過白云》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將至水西登漠山林庵少憩遂過白云》
中文譯文:
將近水西登漠山林庵,稍事休息后繼續前行過白云。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李彌遜在登上水西漠山林庵之前的一段行程。詩人偶然來到了靈山的最高處,山檐上的竹子高高聳立,不知道已經是秋季了。他手持拐杖,本來打算趁著西溪的月色,放松一下身心,但是一整天都被山景所吸引,無法割舍。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詩人的行程和感受,展現了他對自然山水的敏感和對美的追求。詩人登上漠山林庵,感受到了山林的寧靜和高遠,以及竹子的挺拔和秋意。他原本打算在這里稍事休息,并欣賞西溪的月光,但是被周圍的景色所吸引,一直留連忘返。這種情感的轉移和內心的感受使得整首詩呈現出一種寧靜而恬淡的意境。
詩中的“水西”和“漠山林庵”是具體的地點,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感。通過詩人的行程和所見所感,詩中展現了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追求,并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傳達了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情緒。這種情感與宋代文人崇尚山水田園的審美情趣相契合,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認同和對自我心靈的撫慰。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在山林庵中的小憩和對自然美景的欣賞,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和情感的轉移,展現了一種恬淡寧靜的意境,讓讀者感受到了與自然融合的美好時刻。
“山檐高竹不知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zhì shuǐ xī dēng mò shān lín ān shǎo qì suì guò bái yún
將至水西登漠山林庵少憩遂過白云
ǒu dào líng shān zuì shàng tou, shān yán gāo zhú bù zhī qiū.
偶到靈山最上頭,山檐高竹不知秋。
zhàng lí yù chèn xī xī yuè, wèi fàng xián shēn jǐn rì liú.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閑身盡日留。
“山檐高竹不知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