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可招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處可招魂”全詩
營家無立壁,愛客不空樽。
喪亂長纓絕,悲涼舊劍存。
不堪聽楚些,無處可招魂。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龍學許公挽詩二首》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龍學許公挽詩二首》是宋代文人李彌遜創作的詩詞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一、《龍學許公挽詩二首》
晚起故園興,
此車歸鹿門。
營家無立壁,
愛客不空樽。
這首詩以描寫晚間從故園歸來的場景為開篇。詩人描述了自己漸漸醒來的興致,似乎重新找回了故園的愉悅。歸途中,他的馬車就要駛入鹿門,這里可能是他家附近的地名。
第二聯描述了詩人家中的情景。他的家里沒有高聳的墻壁,可能是指沒有高墻圍護的庭院,給人一種開放、自由的感覺。他喜歡招待客人,酒杯不會空著,他真心地對待客人。
喪亂長纓絕,
悲涼舊劍存。
不堪聽楚些,
無處可招魂。
第三聯揭示了戰亂給詩人帶來的傷痛。長纓是指長馬鞭,而長纓絕則暗示著戰亂的衰敗和終結,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舊劍則象征著昔日的武功和榮耀,但是這些僅存的回憶并不能撫慰詩人內心的傷痛。
最后一聯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他無法忍受聽到關于楚地悲苦的音樂,因為這讓他不堪回憶起戰亂的景象。他感到無處可去,無法尋找到那些已經離世的親人的靈魂。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的心境和家鄉的變遷,表達了對戰亂和逝去親人的悲傷與思念之情。詩人以簡潔的語言和具象的描寫,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得深沉而真切,給人以共鳴。這首詩詞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動蕩和人們內心的痛苦與迷茫,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無處可招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óng xué xǔ gōng wǎn shī èr shǒu
龍學許公挽詩二首
wǎn qǐ gù yuán xìng, cǐ chē guī lù mén.
晚起故園興,此車歸鹿門。
yíng jiā wú lì bì, ài kè bù kōng zūn.
營家無立壁,愛客不空樽。
sāng luàn cháng yīng jué, bēi liáng jiù jiàn cún.
喪亂長纓絕,悲涼舊劍存。
bù kān tīng chǔ xiē, wú chǔ kě zhāo hún.
不堪聽楚些,無處可招魂。
“無處可招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