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法心如未熟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覓法心如未熟梅”全詩
去路兩肩擔不起,會看撒手得空回。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送慶侍者之凈眾》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慶侍者之凈眾》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作品。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慶侍者(僧侶)離去的送別之情。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風搖頂笠曉山隈,
覓法心如未熟梅。
去路兩肩擔不起,
會看撒手得空回。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慶侍者離去時的情景。清晨,風吹動著頂上的笠帽,山間的輪廓在朦朧中搖曳。慶侍者離去尋求修行的方法,但他的內心還像未成熟的梅花一樣不甚明晰。他背負的去路太過沉重,難以承受。然而,他能夠看到自己釋放束縛后的自由歸來。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情感和修行者的境遇。詩中的風搖動頂上的笠帽,形象地描繪了離別時的動蕩與不安。曉山隈的描寫則給人以朦朧而神秘的感覺,仿佛慶侍者遠離人世,踏上了一條未知的修行之路。
詩中的“覓法心如未熟梅”表達了慶侍者內心的躊躇和迷惘。未熟的梅花象征著他還未完全領悟修行的真諦,心境尚未成熟。這種隱晦的比喻使得詩意更加豐富,給人以深思的空間。
“去路兩肩擔不起”表達了慶侍者面臨修行之途的艱難和壓力。他所承受的重擔太過沉重,無法負荷。這種無奈和無力的感受使人對他的處境產生同情和思考。
最后兩句“會看撒手得空回”則表達了慶侍者在放下一切束縛后,獲得自由歸來的希望。這種回歸并非是放棄,而是在經歷一段修行之后的回歸,能夠以更加自由的心態面對世間的一切。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展現了慶侍者離別時的情感與內心狀態。它不僅表達了離別的悲涼和修行者的困惑,還寄托了對自由歸來的希冀。這種表達方式給人以啟迪和思考,使人對人生的意義和修行的道路產生深遠的思考。
“覓法心如未熟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qìng shì zhě zhī jìng zhòng
送慶侍者之凈眾
fēng yáo dǐng lì xiǎo shān wēi, mì fǎ xīn rú wèi shú méi.
風搖頂笠曉山隈,覓法心如未熟梅。
qù lù liǎng jiān dān bù qǐ, huì kàn sā shǒu dé kōng huí.
去路兩肩擔不起,會看撒手得空回。
“覓法心如未熟梅”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