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著潛夫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勝著潛夫論”全詩
一官駒在谷,有子鶴鳴陰。
勝著潛夫論,今亡子敬琴。
送車知幾兩,松壑助哀音。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鄭尚明學士挽詩二首》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鄭尚明學士挽詩二首》是宋代李彌遜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挽詩二首
四十才名重,
歸來白發侵。
一官駒在谷,
有子鶴鳴陰。
勝著潛夫論,
今亡子敬琴。
送車知幾兩,
松壑助哀音。
詩詞的中文譯文:
第一首:
四十歲時名聲顯赫,
歸來時白發已經侵蝕。
曾經有位官員駐守在山谷,
有位學者兒子在陰暗處鳴叫。
第二首:
勝利之時表彰了隱居之士的理論,
如今失去了兒子,他是琴藝高超的音樂家。
送走馬車時,我知道有幾兩重要,
山谷中的松樹和峽谷加深了哀傷的音調。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鄭尚明這位學士的挽歌。鄭尚明曾經在四十歲時名聲顯赫,但回到家鄉后,白發已經侵蝕了他的頭發,暗示歲月的無情和滄桑的感嘆。詩中描繪了他曾經擔任官員的時候,駐守在山谷的情景,以及他兒子在幽暗處鳴叫的形象,這些形象通過對比凸顯了鄭尚明曾經的榮耀和今天的孤寂。
詩的第二部分,提到了鄭尚明的兒子,他是一位擅長琴藝的音樂家,但現在已經去世了。這表達了詩人對兒子的思念和悲痛之情。最后兩句詩以送行的場景為背景,描述了詩人在送別馬車時的心情。他知道車上裝載的東西有多重,這可以理解為對兒子靈魂的珍視和懷念。同時,松樹和峽谷的景色也增強了詩人內心的哀傷和凄涼。
整首詩以平和的語氣抒發了詩人對鄭尚明和他兒子的思念之情,展示了歲月流轉和生命無常的主題。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巧妙地表達了內心的情感,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和對逝去時光的回憶。這首詩詞展現了宋代詩人對家庭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對時光流轉的深刻感悟。
“勝著潛夫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ng shàng míng xué shì wǎn shī èr shǒu
鄭尚明學士挽詩二首
sì shí cái míng zhòng, guī lái bái fà qīn.
四十才名重,歸來白發侵。
yī guān jū zài gǔ, yǒu zi hè míng yīn.
一官駒在谷,有子鶴鳴陰。
shèng zhe qián fū lùn, jīn wáng zi jìng qín.
勝著潛夫論,今亡子敬琴。
sòng chē zhī jǐ liǎng, sōng hè zhù āi yīn.
送車知幾兩,松壑助哀音。
“勝著潛夫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