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偏凝寒塞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紅燭偏凝寒塞情”全詩
況是池塘風雨夜,不堪絲管盡離聲。
作者簡介(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至監察御史,后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前官,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出為劍南節度使。元和八年,征還秉政,早朝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贈司徒,謚忠愍。《臨淮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酬裴起居西亭留題(一作留贈)》武元衡 翻譯、賞析和詩意
《酬裴起居西亭留題(一作留贈)》是唐代武元衡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艷歌能起關山恨,
紅燭偏凝寒塞情。
況是池塘風雨夜,
不堪絲管盡離聲。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裴起居留下的西亭所產生的情感和思考。詩人講述了一種美麗的歌聲能夠喚起他關于離別和思念的痛苦,而燃燒的紅燭則凝結了他在寒冷荒涼之地的心情。尤其在池塘風雨之夜,這種離愁別緒更加難以忍受,使得琴聲更加悲涼。
賞析:
這首詩詞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情感體驗。首句"艷歌能起關山恨"中的"艷歌"指的是美麗的歌聲,它能喚起詩人對別離的痛苦和思念,使他對裴起居的離去感到憂傷。接下來的"紅燭偏凝寒塞情"以意象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在荒涼之地的孤獨和寂寞。紅燭燃燒時所散發的微弱光芒被詩人視為凝結的寒冷情感,進一步強化了詩詞的憂愁氛圍。
詩的后兩句"況是池塘風雨夜,不堪絲管盡離聲"通過描繪池塘中的風雨之夜,進一步凸顯了詩人內心的憂傷和孤寂。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有絲管的音樂伴奏,也無法消弭詩人的離愁別緒,只能讓他更加感到痛苦和孤寂。
整首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語言,通過描繪詩人內心的情感體驗,表達了對離別和孤獨的深刻思考和痛苦感受。這種表達方式使得讀者能夠共鳴,并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紅燭偏凝寒塞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péi qǐ jū xī tíng liú tí yī zuò liú zèng
酬裴起居西亭留題(一作留贈)
yàn gē néng qǐ guān shān hèn, hóng zhú piān níng hán sāi qíng.
艷歌能起關山恨,紅燭偏凝寒塞情。
kuàng shì chí táng fēng yǔ yè, bù kān sī guǎn jǐn lí shēng.
況是池塘風雨夜,不堪絲管盡離聲。
“紅燭偏凝寒塞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