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鑿頃畝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耕鑿頃畝地”全詩
耕鑿頃畝地,遠近先視水。
溝塍欲利達,農具無委靡。
高田下田事,得馬失馬爾。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是宋代詩人曹勛創作的一組詩詞。這組詩詞描繪了山居生活的點滴瑣事,表達了田舍翁的心境和對自然的感悟。以下是對該組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居雜詩九十首
歸為田舍翁,
不作無復理。
耕鑿頃畝地,
遠近先視水。
溝塍欲利達,
農具無委靡。
高田下田事,
得馬失馬爾。
譯文:
回歸為田舍翁,
不理會無謂之事。
耕犁開墾頃畝土地,
遠近先觀察水源。
溝渠田埂欲通暢,
農具無絲毫破損。
高地和低地的農事,
得到馬匹或失去馬匹。
詩意和賞析:
《山居雜詩九十首》以田舍翁的視角描繪了山居生活的瑣事和農田勞作的細節。詩人曹勛通過簡潔明了的詞句,表達了田舍翁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詩中的田舍翁選擇了回歸山居,摒棄了塵世的繁雜和無謂之事。他專注于耕種自己的土地,耕鑿頃畝土地成為他的主要任務。而在選擇土地時,他先考慮水源的遠近。這種注重水源的觀察,體現了田舍翁對農田灌溉的重視,也表明他對自然環境的細致觀察和依賴。
詩中提到的溝渠和田埂的開鑿,顯示了田舍翁對農田管理的勤勉和追求完善的態度。他希望溝渠暢通,能夠讓水流順暢地灌溉到每一塊田地,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他也強調農具無損壞,以確保農田工作的順利進行。
最后兩句描述了高地和低地的農事情況,以及得馬或失馬的情況。這可能指的是田舍翁在農田工作中,有時會得到或失去馬匹的幫助。馬匹在農田勞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得與失反映了田舍翁在農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整首詩以簡樸的語言表達了田舍翁的樸素生活和對土地的深情厚意。它展示了詩人曹勛對農田勞作和自然環境的細致觀察,并通過田舍翁的視角傳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以及對自然資源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的倡導。
“耕鑿頃畝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jū zá shī jiǔ shí shǒu
山居雜詩九十首
guī wèi tián shè wēng, bù zuò wú fù lǐ.
歸為田舍翁,不作無復理。
gēng záo qǐng mǔ dì, yuǎn jìn xiān shì shuǐ.
耕鑿頃畝地,遠近先視水。
gōu chéng yù lì dá, nóng jù wú wěi mǐ.
溝塍欲利達,農具無委靡。
gāo tián xià tián shì, dé mǎ shī mǎ ěr.
高田下田事,得馬失馬爾。
“耕鑿頃畝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