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愧道益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所愧道益遠”全詩
偶然牽祿養,遂復事篇簡。
所愧道益遠,所喜性羽懶。
末路終此惠,尤得養樗散。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是宋代詩人曹勛的作品。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心境和感悟。
詩意:
詩人曹勛表達了他平生對江海的本性的喜愛,與塵世繁雜相比,他更喜歡遠離塵囂,過簡樸的生活。他偶然間得到一份俸祿,養家糊口,但他依然保持簡樸,不事繁瑣。他感到自己所學有限,道德修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樂于安于自己的天性,懶散而自在。最后,他認為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但他很慶幸自己能夠在這個時刻享受到山居生活的恩惠,尤其是能夠養養木炭爐,自由自在地度過晚年。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山居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簡樸生活的追求。詩人贊美山居的寧靜和純粹,將山居生活與塵世的繁雜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以自己為例,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世俗煩瑣的厭倦,以及對清靜自在生活的向往。他對自己的學識和道德修養的不足感到慚愧,但又欣然接受自己的性格特點,寵辱不驚,淡泊名利,以自然的姿態面對人生。最后,他抒發了對山居生活的感激之情,將養樗散(養養木炭爐)作為一種象征,表達了他對自由自在、安逸晚年的渴望。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通過對自然與人生的對比,表達了對塵世的厭倦和對寧靜自在的追求。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清新,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受,展示了作者獨特的生活態度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所愧道益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jū zá shī jiǔ shí shǒu
山居雜詩九十首
píng shēng jiāng hǎi xìng, sú rǒng bú dào yǎn.
平生江海性,俗冗不到眼。
ǒu rán qiān lù yǎng, suì fù shì piān jiǎn.
偶然牽祿養,遂復事篇簡。
suǒ kuì dào yì yuǎn, suǒ xǐ xìng yǔ lǎn.
所愧道益遠,所喜性羽懶。
mò lù zhōng cǐ huì, yóu dé yǎng chū sàn.
末路終此惠,尤得養樗散。
“所愧道益遠”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