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月三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持月三長”全詩
久素則生疾,多肉亦思菜。
齒決今莫遂,啜汗老所快。
終當屏去葷,居山得自在。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是宋代詩人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心境和追求自然寧靜的愿望。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不持月三長,不奉八關戒。
譯文:不計月份長短,不遵循八節時令。
詩意: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超越和超脫,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社會的束縛。他不以月份來衡量時間的長短,也不遵守八節時令的規定。這種態度體現了他對自然界的自由和獨立的追求。
賞析:詩人曹勛在這首詩詞中展現了對自然的獨特感悟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他不拘泥于時間的流轉,不受社會習俗的拘束,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自由。這種對自然、對生活的態度,彰顯了他的獨立個性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久素則生疾,多肉亦思菜。
譯文:長期素食則易生疾病,多吃肉也會思念蔬菜。
詩意:詩人表達了對于飲食的思考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認為長期食用素食容易導致身體不適,而過多地食用肉類則會令人懷念蔬菜的味道。這句詩傳達了詩人對于飲食健康和平衡的關注。
賞析:詩人通過描述飲食與健康的關系,反映了他對于養生之道的思考。他認為過度偏食任一種食物都不利于身體的健康,而應該追求飲食的平衡和多樣性。這種觀點體現了他對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齒決今莫遂,啜汗老所快。
譯文:牙齒松動無法咬食,喝口汗水已是老年之樂。
詩意:詩人借用身體老化的象征來表達對于物質欲望的超越。他描述了自己牙齒松動無法進食,但僅僅喝口汗水已經成為他老年生活的樂趣。
賞析:這句詩以生理老化的細節來反映詩人對于人生追求的變化。隨著歲月的流逝,詩人能夠超越物質欲望,享受簡單的生活樂趣。這種對于內心寧靜和滿足的追求,彰顯了詩人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終當屏去葷,居山得自在。
譯文:最終會戒除肉食,居住在山中獲得自由。
詩意:詩人表達了對于素食和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認為最終會摒棄肉食,選擇素食生活,并且在山中居住,獲得內心的自由和寧靜。
賞析:詩人通過表達對素繼續韻文的分析:
《山居雜詩九十首》的韻文構成為七言絕句,每句四個字,采用平仄對偶的形式,使詩句音調和諧。整首詩以自然山居和生活態度為主題,通過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自由、寧靜和追求真理的追求。
詩中運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不持月三長”和“不奉八關戒”,以表達作者對時間和社會習俗的超越,強調自然界的無拘無束。同時,通過“久素則生疾,多肉亦思菜”以及“齒決今莫遂,啜汗老所快”,展現了對飲食和物質欲望的反思,以及對內心寧靜和滿足的追求。最后,“終當屏去葷,居山得自在”表達了作者最終選擇素食和山居生活的決心,追求自由與自在。
整首詩意蘊含深遠,通過簡練而質樸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獨特感悟。詩人以自然山居為背景,借助飲食、健康和老年生活等細節,表達了對物質欲望的超越和對內心寧靜的追求。詩中透露出對自由、平和與真理的追求,呼應了宋代山水田園詩的主題,展示了詩人追求心靈自由和超越塵世的意愿。
總之,《山居雜詩九十首》以其簡潔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和表達的追求,展示了作者對自然山居生活的獨特感悟,傳達了對自由、寧靜和真理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詩意。
“不持月三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jū zá shī jiǔ shí shǒu
山居雜詩九十首
bù chí yuè sān zhǎng, bù fèng bā guān jiè.
不持月三長,不奉八關戒。
jiǔ sù zé shēng jí, duō ròu yì sī cài.
久素則生疾,多肉亦思菜。
chǐ jué jīn mò suì, chuài hàn lǎo suǒ kuài.
齒決今莫遂,啜汗老所快。
zhōng dāng píng qù hūn, jū shān dé zì zài.
終當屏去葷,居山得自在。
“不持月三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