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海傾江差可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倒海傾江差可擬”全詩
翻盆如麻不足喻,倒海傾江差可擬。
高林老木亞復折,簾幕頹垣紛若委。
須臾霽色上南山,落日燒云照淮水。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是宋代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立秋時節淮河一帶的風雨景象。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
明日立秋秋色至,
向晚雨隨大風起。
翻盆如麻不足喻,
倒海傾江差可擬。
高林老木亞復折,
簾幕頹垣紛若委。
須臾霽色上南山,
落日燒云照淮水。
中文譯文:
立秋的明天秋色將至,
傍晚時分雨隨著狂風而來。
大雨傾盆如麻難以形容,
仿佛海水倒灌江河。
高聳的林木亞復倒折,
帷幕傾頹、垣墻紛紛倒塌。
不一會兒,天色放晴,南山上的霞光透出,
夕陽照耀著燃燒的云彩,映照在淮水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立秋時節的風雨景象為題材,通過描繪雨水的猛烈、風的狂暴以及天氣的變化,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和變幻。詩人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描寫,將自然景觀與人類的情感相聯系,表達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思考。
首節描述了明天即將到來的立秋,暗示了季節的轉折和變化。隨后,詩人描繪了傍晚時分雨水和狂風的聯合,形容雨勢如翻倒的盆景,猶如麻線紛亂交織。這種細膩的描繪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磅礴的景象。
第三、四句通過倒海傾江的比喻,將雨勢的猛烈程度進一步夸張和形象化。這種比喻既表達了雨勢的猛烈,又暗示了自然界的偉力和無窮的能量。
接下來的幾句以高林老木、帷幕頹垣為形象,描繪了風雨過后的景象:高大的樹木折斷,帷幕和城墻倒塌,一片狼藉的景象,展示了風雨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破壞和顛覆。
最后兩句描繪了天空放晴的景象。詩人運用須臾、霽色、落日燒云等詞語,展示了瞬息萬變的天氣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夕陽照耀下的云彩如同燃燒一般,映照在淮水上,呈現出瑰麗的色彩。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時也借此抒發了對人生滄桑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這首詩詞以其細膩的描寫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自然界的壯麗和變幻,讓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同時,詩人通過描述風雨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和顛覆,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脆弱。整首詩詞以其瑰麗的描寫和深遠的意蘊,給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間。
“倒海傾江差可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huái zhí yǔ ǒu chéng chéng wáng shū mì
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
míng rì lì qiū qiū sè zhì, xiàng wǎn yǔ suí dà fēng qǐ.
明日立秋秋色至,向晚雨隨大風起。
fān pén rú má bù zú yù, dào hǎi qīng jiāng chā kě nǐ.
翻盆如麻不足喻,倒海傾江差可擬。
gāo lín lǎo mù yà fù zhé, lián mù tuí yuán fēn ruò wěi.
高林老木亞復折,簾幕頹垣紛若委。
xū yú jì sè shàng nán shān, luò rì shāo yún zhào huái shuǐ.
須臾霽色上南山,落日燒云照淮水。
“倒海傾江差可擬”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