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官嘆自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臨官嘆自愚”全詩
馳驅先輅馬,扈從達幽都。
守己常安分,臨官嘆自愚。
旨甘方薄宦,一語冀逢途。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和人見貽》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人見貽》是宋代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某也多奇蹇,當年侍玉除。
馳驅先輅馬,扈從達幽都。
守己常安分,臨官嘆自愚。
旨甘方薄宦,一語冀逢途。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曹勛的心路歷程和感慨。他在詩中提到自己經歷了許多奇特的困境和艱難,但在年輕時卻有機會擔任皇室的侍從。他駕馭著馬車,護送皇帝到達幽都(指邊疆地區)。曹勛常常保持自己的安分守己,但當面對官場時,他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他對官場的權謀和爾虞我詐感到厭倦,渴望能夠用一句真實的話語打動人心,希望能夠在官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
賞析:
《和人見貽》是一首充滿自省和感慨的詩詞,通過作者自身的經歷和心路歷程,表達了對官場虛偽和功利的不滿以及對真實和純粹的追求。詩中運用了一些具象的描寫,如馳驅先輅馬、扈從達幽都,以展現作者曾經的輝煌和榮耀。然而,這些描寫與作者的內心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感到自己的才智和見識有限,對官場的權謀和虛偽心生厭倦,希望能夠擺脫束縛,追求一份真實和純粹的生活。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紛亂和迷茫,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反思。它反映了宋代士人在官場中的困境和掙扎,對真實和純粹的渴望。這首詩詞給人一種深思熟慮的感覺,引發讀者對于官場和人生的思考。它表達了一種追求真實和堅守初心的精神,對于當代人們也具有啟示意義。
“臨官嘆自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rén jiàn yí
和人見貽
mǒu yě duō qí jiǎn, dāng nián shì yù chú.
某也多奇蹇,當年侍玉除。
chí qū xiān lù mǎ, hù cóng dá yōu dōu.
馳驅先輅馬,扈從達幽都。
shǒu jǐ cháng ān fèn, lín guān tàn zì yú.
守己常安分,臨官嘆自愚。
zhǐ gān fāng báo huàn, yī yǔ jì féng tú.
旨甘方薄宦,一語冀逢途。
“臨官嘆自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