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力與復儒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兒孫力與復儒冠”全詩
鐵衣冷掛龍鱗靜,寶劍高藏玉彘寒。
兵甲從今挽河水,兒孫力與復儒冠。
清閑放意山林下,老援何能更據鞍。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被旨軍前講和得回》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被旨軍前講和得回》是宋代詩人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仗著軍令親自宣布和談的詔令,我敢期望幼稚的心靈能夠得到重視。鐵甲冰冷地掛在龍鱗上靜靜地,寶劍高高地藏在玉彘里冰冷地。從現在開始,戰爭將停止,河水將再次被人們疏導,子孫們將努力學習并重拾儒冠的尊嚴。我將在寧靜的山林中放下一切雜念,但老年人的離退之后,又能否再次駕馭戰馬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在戰爭中經歷和平的官員的心境和感受。詩人通過表達自己親自宣布和談的詔令,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自己所做努力的期待。他希望年輕人的才華和智慧能夠得到重視,為國家的未來做出貢獻。
詩中的鐵甲和寶劍等象征著戰爭和武力,它們冷冷的、靜靜的形象傳達了和平的氛圍。詩人表達了對戰爭的結束和河水重新恢復暢通的期待,意味著國家將重回和平安定的時期。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個人感慨。他將在寧靜的山林中放下一切雜念,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但他也思考著,當年的英勇之舉過后,老年人是否還能再次執掌權力,駕馭戰馬,這里隱含著對自己離退之后的未來的擔憂和思考。
整首詩通過對和平的向往和個人感慨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和期待,展示了對和平與內心自由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戰爭與和平的轉變和人們對此的關注。
“兒孫力與復儒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èi zhǐ jūn qián jiǎng hé dé huí
被旨軍前講和得回
zhàng jié qīn xuān zhào yǔ hái, gǎn qī yòu zhì dé zhòng kàn.
仗節親宣詔語還,敢期幼稚得重看。
tiě yī lěng guà lóng lín jìng, bǎo jiàn gāo cáng yù zhì hán.
鐵衣冷掛龍鱗靜,寶劍高藏玉彘寒。
bīng jiǎ cóng jīn wǎn hé shuǐ, ér sūn lì yǔ fù rú guān.
兵甲從今挽河水,兒孫力與復儒冠。
qīng xián fàng yì shān lín xià, lǎo yuán hé néng gèng jù ān.
清閑放意山林下,老援何能更據鞍。
“兒孫力與復儒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