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誦五言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更誦五言詩”全詩
{上敖下言}乎雖有象,默爾類無知。
不作多聞士,難尤造物兒。
儻能三耳出,更誦五言詩。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是宋代詩人曹勛的作品。這首詩以描寫耳疾為主題,表現了詩人對自身疾病的思考和感慨。
詩意:
這首詩以牛斗當年的故事為引子,牛斗據說是古代的一位賢士,因為具備三只耳朵而被人稱贊。詩人在思考自己耳疾之際,感慨萬物造化之不易,借此表達了對自身狀況的思考和希望能夠重獲健康的愿望。
賞析:
詩中的"上敖下言"是詩人對自身耳疾的描繪,意味著上層對外界聲音的隔絕,下層對自身聲音的困擾。"乎雖有象,默爾類無知"表達了詩人對耳疾所帶來的隱忍和無知的感受。詩人坦言自己不是一個渴望多知多聞的人,但他也承認難以責怪造物主對他的安排。然而,他仍然希望能有三只耳朵,這樣就能夠朗誦五言詩了。
這首詩通過古代故事的引用和對自身疾病的思考,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對健康的渴望。詩人對自身狀況的接受和對命運的思考,表達了一種淡泊寧靜的心態。這首詩雖然簡短,但通過寥寥數語,傳遞了詩人對生活和命運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總的來說,《和同官問耳疾六首》以簡潔的文字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考和對健康的期盼,通過對古代故事的引用和對自身境況的反思,展現出一種淡泊寧靜的心態。這首詩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引發讀者對生活和命運的共鳴。
“更誦五言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óng guān wèn ěr jí liù shǒu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
niú dòu dāng nián shì, hé dāng fù cǐ shí.
牛斗當年事,何當復此時。
shàng áo xià yán hū suī yǒu xiàng, mò ěr lèi wú zhī.
{上敖下言}乎雖有象,默爾類無知。
bù zuò duō wén shì, nán yóu zào wù ér.
不作多聞士,難尤造物兒。
tǎng néng sān ěr chū, gèng sòng wǔ yán shī.
儻能三耳出,更誦五言詩。
“更誦五言詩”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