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身鳥之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鵠身鳥之微”全詩
巢成不生子,大義當乖離。
江漢水之大,鵠身鳥之微。
更無相逢日,安可相隨飛。
分類: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琴曲歌辭·別鵠操》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雄鵠銜枝來,雌鵠啄泥歸。
巢成不生子,大義當乖離。
江漢水之大,鵠身鳥之微。
更無相逢日,安可相隨飛。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對鴛鴦鳥(雄鵠和雌鵠)的別離場景。雄鵠常常帶著枝葉回巢,而雌鵠常常啄食泥土歸巢。然而,他們的巢雖然已經建成,卻沒有孵化出任何子嗣,這是因為他們堅守著自己的大義而無法成為一對。詩人通過比喻,將這對鴛鴦鳥的離別與人世間大義的牽絆相連,借此表達了掙扎于道義和情感之間的人們的心境和痛苦。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一對鴛鴦鳥的別離,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大義與情感之間沖突的思考和痛楚。詩中描述的雄鵠銜枝而來、雌鵠啄泥而歸的動態畫面,生動地展現了鴛鴦鳥離別的情景,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凄涼和無奈。通過將鴛鴦鳥的別離喻為大義和情感的彼此背離,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于命運注定的悲劇和對于倫理困境的矛盾感的思考。同時,詩中運用了江漢水之大、鵠身鳥之微的形象對比,進一步強調了人們在大道和道義面前的微末與渺小,以及其所遭遇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整首詩以敘事抒情的方式,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刻畫出了內心的沖突和矛盾,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鵠身鳥之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ín qǔ gē cí bié gǔ cāo
琴曲歌辭·別鵠操
xióng gǔ xián zhī lái, cí gǔ zhuó ní guī.
雄鵠銜枝來,雌鵠啄泥歸。
cháo chéng bù shēng zǐ, dà yì dāng guāi lí.
巢成不生子,大義當乖離。
jiāng hàn shuǐ zhī dà, gǔ shēn niǎo zhī wēi.
江漢水之大,鵠身鳥之微。
gèng wú xiāng féng rì, ān kě xiāng suí fēi.
更無相逢日,安可相隨飛。
“鵠身鳥之微”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