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荒涼但有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邑荒涼但有松”全詩
行人破暑忙歸去,未必茅檐有此風。
分類:
作者簡介(吳芾)

吳芾(1104—1183),字明可,號湖山居士,浙江臺州府人(現今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田市吳橋村)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官秘書正字,因揭露秦檜賣國專權被罷官。后任監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愛自強、勵精圖治。
《詠松》吳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松》是宋代文人吳芾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松樹為主題,描繪了古城凋敝的景象中,仍有挺拔的松樹存在的景象,展現了松樹的獨特魅力。
松樹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被視為堅韌不拔、不畏風雨的象征,它的形象常被用來表達作者對生命力頑強、永恒不變的贊美。吳芾在《詠松》中通過描寫古城的凄涼和松樹的濃陰夾道,傳遞出一種寓意深遠的情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
古城凋敝,但有松,
濃密的陰影夾道勢騰空。
行人們疲于炎炎夏日,匆忙歸去,
卻未必能享受到茅檐下的清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孤寂凋敝的古城為背景,通過描述古城中挺立的松樹,展示了松樹的勃勃生機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松樹象征著堅強、長壽和不屈不撓的品質,與凋敝的古城形成鮮明的對比。
詩人用“濃密的陰影夾道勢騰空”來形容松樹的茂密枝葉和高聳的姿態,給人一種豪邁的感覺。這種景象使行人們感到涼爽,幫助他們擺脫炎熱的夏日,但作者也提出了反問,表示并非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這樣的清風。
通過這首詩,詩人吳芾把松樹作為一種象征,傳達出自己對堅韌精神的贊美。詩中的古城荒涼,但松樹依然茁壯生長,它的存在給人以希望和力量。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表達了對堅強生命力的謳歌和對逆境中堅持不懈的崇敬。
整體而言,《詠松》通過對古城中孤獨挺立的松樹的描寫,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表達了對堅韌精神和樂觀人生態度的贊美。這首詩詞在形象描寫和意境表達上都具有獨特的魅力,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古邑荒涼但有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ōng
詠松
gǔ yì huāng liáng dàn yǒu sōng, nóng yīn jiā dào shì téng kōng.
古邑荒涼但有松,濃陰夾道勢騰空。
xíng rén pò shǔ máng guī qù, wèi bì máo yán yǒu cǐ fēng.
行人破暑忙歸去,未必茅檐有此風。
“古邑荒涼但有松”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