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專夜奉幃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曾專夜奉幃屏”全詩
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分類: 昭君怨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琴曲歌辭·昭君怨》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琴曲歌辭·昭君怨》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以“昭君”為敘述對象,表達了昭君明妃被迫嫁給匈奴的無奈和悲憤之情。
中文譯文:
明妃風貌最娉婷,
合在椒房應四星。
只得當年備宮掖,
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
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
不須一向恨丹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昭君明妃的美麗容貌開頭,并將她比喻為星辰中最娉婷的存在。昭君被迫嫁給匈奴,而后宮之中只能與四星相比。她只能居于古時的宮室中,從未有機會盡情享樂。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昭君明妃對自己境遇的不滿和無奈。她所見到的畫像,只能模糊地看到遠處,不能真正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疏離感。她的尊貴地位只被用來與匈奴宮廷相配,她的才情和智慧被限制在了匈奴的領域。
最后兩句表達了昭君明妃對皇帝(君恩)的恩寵的不滿。她認為自己所受到的疼愛如同薄紙一般,她無需一直懷恨昔日的繁華和榮耀。
整首詩抒發的是昭君明妃內心的悲憤之情,揭示了她被迫背離自己的國家和家族而嫁給匈奴,以及在異族中被限制和壓抑的苦楚。詩人白居易巧妙地運用意象和對比,展現了明妃的孤獨和無奈,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女子地位的低下和政治的險惡。
“何曾專夜奉幃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ín qǔ gē cí zhāo jūn yuàn
琴曲歌辭·昭君怨
míng fēi fēng mào zuì pīng tíng, hé zài jiāo fáng yīng sì xīng.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
zhǐ de dāng nián bèi gōng yè,
只得當年備宮掖,
hé zēng zhuān yè fèng wéi píng.
何曾專夜奉幃屏。
jiàn shū cóng dào mí tú huà, zhī qū nà jiào pèi lǔ tíng.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zì shì jūn ēn báo rú zhǐ, bù xū yī xiàng hèn dān qīng.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何曾專夜奉幃屏”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