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顏論事似君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犯顏論事似君難”全詩
正色立朝從古少,犯顏論事似君難。
思賢會見重相得,樂圣何妨且自寬。
回首高風誰復繼,凜然名節照人寒。
分類:
作者簡介(吳芾)

吳芾(1104—1183),字明可,號湖山居士,浙江臺州府人(現今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田市吳橋村)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官秘書正字,因揭露秦檜賣國專權被罷官。后任監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愛自強、勵精圖治。
《再用前韻奉寄》吳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用前韻奉寄》是宋代吳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向來雖著侍臣冠,
憂國曾無一日歡。
正色立朝從古少,
犯顏論事似君難。
思賢會見重相得,
樂圣何妨且自寬。
回首高風誰復繼,
凜然名節照人寒。
詩意:
這首詩以自述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吳芾作為一位侍臣,憂國憂民的心情。他雖然一直身披侍臣的冠冕之職,但憂國的事務卻讓他沒有一天能感到快樂。他在朝堂上保持莊重的態度,仿佛從古至今都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敢于直言論事。面對君主,他覺得即使違背自己的本心也難以開口。他思念那些賢良之士,希望能與他們重逢,共同交流和分享心得。他提出,即使他憂國憂民,為何不先寬慰自己,讓自己能夠欣賞樂圣的音樂或藝術?但是當他回首過去,他卻不知道還有誰能繼承他的高尚品質,保持如此崇高的名節,照亮那些寒冷的人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憂國憂民之情。作者吳芾作為一位侍臣,深感國家的沉痛和困境,他在朝堂上始終保持著莊重的態度,幾乎沒有一天能感到快樂。他的言行舉止受到了歷代忠臣的影響,他覺得自己很少有人能夠像他一樣敢于直言論事。這表達了作者對于忠誠和堅持原則的追求。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表達了對思賢和樂圣的向往。他希望能與賢良之士相見,并期望能從他們身上得到共鳴和啟示。他認為即使身處憂國之中,也應該給自己一些寬慰,盡情欣賞樂圣的音樂和藝術,讓自己得到一些慰藉和安慰。
然而,當他回首過去,他發現很難找到能夠繼承他的高尚品質和保持名節的人。這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風氣的擔憂和對于后人的期許。整首詩以自述方式抒發了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流露出對于美好未來的期許和對于社會風氣的憂慮。
“犯顏論事似君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yòng qián yùn fèng jì
再用前韻奉寄
xiàng lái suī zhe shì chén guān, yōu guó céng wú yī rì huān.
向來雖著侍臣冠,憂國曾無一日歡。
zhèng sè lì cháo cóng gǔ shǎo, fàn yán lùn shì shì jūn nán.
正色立朝從古少,犯顏論事似君難。
sī xián huì jiàn zhòng xiāng de, lè shèng hé fáng qiě zì kuān.
思賢會見重相得,樂圣何妨且自寬。
huí shǒu gāo fēng shuí fù jì, lǐn rán míng jié zhào rén hán.
回首高風誰復繼,凜然名節照人寒。
“犯顏論事似君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