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曳杖不逢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小橋曳杖不逢人”全詩
斷岸橫舟偏得月,小橋曳杖不逢人。
分類:
作者簡介(仲并)
約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彌性,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后在世。幼好學強記,其母嘗屏其所觀書,幾上僅余臺歷一冊,明旦默記,纖悉不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調平江府學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張浚薦召至闕,為秦檜所阻,出通判鎮江府。十六年,為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自是閑退二十年。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擢光祿丞,晚知蘄州。
《夜抵德清縣偶題》仲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夜抵德清縣偶題》是宋代詩人仲并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夜晚來到德清縣,山水美景令人驚嘆。
微風和露水滲透肌膚,使我感到歲月的滄桑。
河岸斷裂,船只橫臥,正好借月光之輝。
小橋上拖著拐杖,卻不見一個行人。
詩意:
《夜抵德清縣偶題》描繪了詩人夜晚來到德清縣的景象。詩中通過描寫山水的壯麗之美和歲月的流轉,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和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人感嘆河岸的斷裂和船只的橫臥,以及小橋上空無一人的寂寞,與自己年老的身軀產生了共鳴。
賞析:
這首詩詞以夜晚抵達德清縣的場景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展現了自然風光的壯麗和人事的凄涼。在描寫山水的同時,詩人通過風露侵肌、河岸斷裂、船只橫臥等形象的運用,表達了歲月的無情和自身的衰老。小橋曳杖的情景更加凸顯了人跡罕至、孤寂無人的寂寥之感。
整首詩詞情感深沉,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達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的效果。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壯麗的山水與人的衰老、寂寞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的感慨。同時,通過對人與自然的對話,展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助,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思想,給人以深思和共鳴。它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表達內心感受,引發讀者對生命、時光和自然的思考,同時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感悟。
“小橋曳杖不逢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dǐ dé qīng xiàn ǒu tí
夜抵德清縣偶題
xī shān duó mù zhuàng zāi xiàn, fēng lù qīn jī lǎo yǐ shēn.
溪山奪目壯哉縣,風露侵肌老矣身。
duàn àn héng zhōu piān de yuè, xiǎo qiáo yè zhàng bù féng rén.
斷岸橫舟偏得月,小橋曳杖不逢人。
“小橋曳杖不逢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