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更作諸生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能更作諸生業”全詩
豈能更作諸生業,但欲頻看后世書。
視草北門才已盡,持衡南省計尤疏。
便須再掛衣冠去,約汝同歸故草廬。
分類:
《貢闈對硯盤發嘆》樓鑰 翻譯、賞析和詩意
《貢闈對硯盤發嘆》是宋代樓鑰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同時也表達了對退隱生活的向往和對學識的追求。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老去未忘黃與朱,
琢成三硯樂閒居。
豈能更作諸生業,
但欲頻看后世書。
視草北門才已盡,
持衡南省計尤疏。
便須再掛衣冠去,
約汝同歸故草廬。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歲月的感慨和對傳統文化的懷念。作者自稱已經年老,但仍然沒有忘記那黃色和朱色的硯臺,琢磨出了三方硯臺,滿足了自己閑居生活的樂趣。作者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從事世俗的職業,但他仍然渴望閱讀后人所寫的書籍。他看到北門的青年才俊已經漸漸減少,持衡南省的人才也變得稀少。作者決定再次穿上士人的衣冠,與讀者共同回歸到過去的草廬之中。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個人經歷和社會變遷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對知識的追求。作者用"黃與朱"指代硯臺,這是中國書法、繪畫等藝術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象征著傳統文化的價值。作者將自己琢磨出的三方硯臺與樂趣相連,表明他對于藝術創作和閑居生活的追求,體現了一種退隱的意愿。
詩詞中的"諸生業"指代世俗的職業,作者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再從事這些職業的能力,但他對于學識和文化的渴望仍然存在。他希望通過閱讀后人的書籍來滿足這種渴望,并承認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已經有限。
詩詞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遷的觀察和對人才匱乏的擔憂。他看到北門的才子已經不再涌現,持衡南省的人才也變得稀少。這種觀察使作者對于傳統文化和知識的保存感到愈發重要,他決定再次穿上士人的衣冠,與讀者一同回歸到過去的草廬之中,這里象征著退隱的生活和純粹的學問追求。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個人情感和社會觀察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抒發了對社會變遷和人才匱乏的擔憂。它展示了作者對于退隱生活的向往和對于學識的追求,凸顯了詩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于知識的重要性的認識。
“豈能更作諸生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òng wéi duì yàn pán fā tàn
貢闈對硯盤發嘆
lǎo qù wèi wàng huáng yǔ zhū, zuó chéng sān yàn lè xián jū.
老去未忘黃與朱,琢成三硯樂閒居。
qǐ néng gèng zuò zhū shēng yè, dàn yù pín kàn hòu shì shū.
豈能更作諸生業,但欲頻看后世書。
shì cǎo běi mén cái yǐ jǐn, chí héng nán shěng jì yóu shū.
視草北門才已盡,持衡南省計尤疏。
biàn xū zài guà yì guān qù, yuē rǔ tóng guī gù cǎo lú.
便須再掛衣冠去,約汝同歸故草廬。
“豈能更作諸生業”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七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