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去國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知去國心”全詩
幽亭來北戶,高韻得南金。
苔甃窺泉少,籃輿愛竹深。
風蟬一清暑,應喜脫朝簪。
分類:
作者簡介(羊士諤)

羊士諤(約762~819),泰山(今山東泰安)人。貞元元年禮部侍郎鮑防下進士。順宗時,累至宣歙巡官,為王叔文所惡,貶汀州寧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獎,擢為監察御史,掌制誥。後以與竇群、呂溫等誣論宰執,出為資州刺史。士諤工詩,妙造梁《選》,作皆典重。與韓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稱。著集有《墨池編》、《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酬盧司門晚夏過永寧里弊居林亭見寄》羊士諤 翻譯、賞析和詩意
《酬盧司門晚夏過永寧里弊居林亭見寄》是唐代詩人羊士諤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自嘆淮陽臥,誰知去國心。
幽亭來北戶,高韻得南金。
苔甃窺泉少,籃輿愛竹深。
風蟬一清暑,應喜脫朝簪。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羊士諤在淮陽地臥病時的心情。他感嘆自己在遠離家鄉的地方病榻上,很少有人知道他心中思念故國的情感。然而,盡管他身在異鄉,他通過林亭中的景物和心境獲得了一種高雅的情趣,如同得到了南方金玉般的珍貴。盡管這座幽靜的亭子只能看到少量泉水透過苔痕,但他對它深深地鐘愛,就像他鐘愛著茂密的竹林一樣。在這個夏日的清晨,微風中蟬聲清脆悅耳,他應該高興地脫下朝服,心情舒暢。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寄托情感的方式表達了羊士諤在異鄉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淮陽指的是他流放的地方,他深深感慨自己的國家、家鄉的人們并不了解他內心的離愁。然而,詩人通過描繪林亭中的景物,展示了他對自然的敏感和對高雅情趣的追求。他發現了這個幽靜的亭子所帶來的美感,將它比喻為得到了南方金玉般的珍貴。盡管亭子中的泉水只透過苔痕一瞥,他卻深深愛著這個地方,表達了對清涼的渴望和對自然的熱愛。最后,詩人用風蟬的聲音來描繪夏日的清晨,這種聲音讓他感到清爽宜人,使他高興地脫下朝服,心情愉悅。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詩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展示了羊士諤在異鄉的身世和思鄉之情。他通過對亭子、泉水、竹林以及風蟬聲的描繪,表達了對高雅和清涼的追求,同時也暗示了他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整首詩詞既體現了詩人的個人情感,又融入了對自然和高雅之美的追求,具有典型的唐代詩人的特點。
“誰知去國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lú sī mén wǎn xià guò yǒng níng lǐ bì jū lín tíng jiàn jì
酬盧司門晚夏過永寧里弊居林亭見寄
zì tàn huái yáng wò, shéi zhī qù guó xīn.
自嘆淮陽臥,誰知去國心。
yōu tíng lái běi hù, gāo yùn dé nán jīn.
幽亭來北戶,高韻得南金。
tái zhòu kuī quán shǎo, lán yú ài zhú shēn.
苔甃窺泉少,籃輿愛竹深。
fēng chán yī qīng shǔ, yīng xǐ tuō cháo zān.
風蟬一清暑,應喜脫朝簪。
“誰知去國心”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