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論功到鼓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嘆息論功到鼓鼙”全詩
蠢蠢潢池皆赤子,埋輪何必問狐貍。
分類:
作者簡介(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岳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送湖南張倉解官還建昌九首》廖行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湖南張倉解官還建昌九首》是宋代廖行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湖南張倉解官還建昌九首,根本得到扶持依靠,恃仗綱維;感嘆論功勞到了鼓鼙之時;潢池中的人們都像赤子般愚昧無知;埋在車輪下的人又何必去詢問狐貍。
詩意:
這首詩詞是對湖南官員張倉解官回建昌的送別之作。詩中表達了對張倉的贊揚和思考,以及對社會現狀和人們行為的反思。
賞析:
詩詞開篇就提到了"根本恃綱維",即指張倉能夠扶持建昌的根本,依靠著綱紀和法度。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張倉的敬佩和贊賞,同時也暗示了政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接著,詩人感嘆"論功到鼓鼙",意味著張倉的功績和貢獻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這里的"鼓鼙"是指擊鼓和打鼓的樂器,表示慶賀和贊美,也可以理解為社會的聲音和回響。
詩中描繪了潢池中的人們"蠢蠢",形容他們像赤子般天真純樸,卻缺乏見識和智慧。這種反差的描繪暗示了社會上的普遍愚昧和無知,可能也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一種諷刺。
最后一句"埋輪何必問狐貍",意味著那些被車輪碾過的人,作為社會底層的弱者,沒有必要去尋求權貴的幫助和詢問,因為他們很可能得不到正當的回應和關注。
整首詩以送別張倉為主題,既贊美了張倉的才能和功績,又對社會現象進行了一定的諷刺和思考。作者通過對不同人物和社會群體的描繪,展現了對社會現狀的關注和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某些特點和問題。
“嘆息論功到鼓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hú nán zhāng cāng jiě guān hái jiàn chāng jiǔ shǒu
送湖南張倉解官還建昌九首
fú chí gēn běn shì gāng wéi, tàn xī lùn gōng dào gǔ pí.
扶持根本恃綱維,嘆息論功到鼓鼙。
chǔn chǔn huáng chí jiē chì zǐ, mái lún hé bì wèn hú lí.
蠢蠢潢池皆赤子,埋輪何必問狐貍。
“嘆息論功到鼓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