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逢秋每悲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昔人逢秋每悲思”全詩
安知四時皆足樂,但愿一切長無冤。
山林朝市等昔夢,榮悴開落俱陳根。
不如沉醉了萬事,春蘭秋菊誰能論。
分類:
作者簡介(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岳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又次韻三首》廖行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又次韻三首》是宋代廖行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昔人逢秋每悲思,
往往捧本騷人言。
安知四時皆足樂,
但愿一切長無冤。
中文譯文:
往昔之人逢到秋天總是感到悲傷,
常常拿起書本閱讀先賢的言辭。
他們怎能知道四季皆能帶來快樂,
只愿所有事物長久沒有冤屈之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思考和感慨。詩人觀察到過去的人們在秋天常常感到悲傷,他們會捧起書本閱讀先賢的詩文,尋找情感的寄托和共鳴。
然而,詩人認為人們不應該只將悲傷寄托于秋天,而應該欣賞四季的美好,體驗生命的多彩。詩人以此表達了對人們境遇的思考,希望人們能夠超越短暫的憂愁,享受生活的每個時刻。
詩詞中的"一切長無冤",表達了詩人希望一切事物都能夠長久地沒有冤屈之感。這里的"冤"可以理解為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詩人呼吁人們追求公平正義,希望社會能夠消除冤屈和不平等的存在。
最后兩句"山林朝市等昔夢,榮悴開落俱陳根。不如沉醉了萬事,春蘭秋菊誰能論",表達了詩人對繁華世事的反思。詩人認為人們不如沉浸在自然景色中,享受萬物的美好。他以春天的蘭花和秋天的菊花為例,表示這些美麗的花朵無需評判,它們本身就是自然的奇跡,無需被人評論。
詩詞通過對秋天的思考,表達了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呼喚人們超越短暫的憂愁,追求平等和自然的美好。
“昔人逢秋每悲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òu cì yùn sān shǒu
又次韻三首
xī rén féng qiū měi bēi sī, wǎng wǎng pěng běn sāo rén yán.
昔人逢秋每悲思,往往捧本騷人言。
ān zhī sì shí jiē zú lè, dàn yuàn yī qiè zhǎng wú yuān.
安知四時皆足樂,但愿一切長無冤。
shān lín cháo shì děng xī mèng, róng cuì kāi luò jù chén gēn.
山林朝市等昔夢,榮悴開落俱陳根。
bù rú chén zuì le wàn shì, chūn lán qiū jú shuí néng lùn.
不如沉醉了萬事,春蘭秋菊誰能論。
“昔人逢秋每悲思”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