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常次樂郊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西風常次樂郊路”全詩
隨時動遭不事謗,潔己自覺太清生。
西風常次樂郊路,好酒不博當朝卿。
浩然十里馬蹄疾,未到城門打鼓聲。
分類:
作者簡介(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岳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又次韻三首》廖行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又次韻三首》是宋代廖行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一年好景今露螢,
試問誰濯滄浪纓。
隨時動遭不事謗,
潔己自覺太清生。
西風常次樂郊路,
好酒不博當朝卿。
浩然十里馬蹄疾,
未到城門打鼓聲。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寧靜和自豪之情。詩人稱贊了一年中美好的景色如今展現出來,用螢火蟲來象征這美景的短暫和靈動。然后,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詢問誰能夠濯洗滄浪之纓,即誰能夠擔任重要的職務,管理國家的大事。
詩人接著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不受誹謗的態度,他認為自己的清高和正直是與眾不同的。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祿,而是以自己的清白自傲,自覺地保持著高尚的品質。
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描述了自己經常在鄉間小路上享受自在的西風,而不是博取當朝權貴的寵愛。他喜歡自由自在地品嘗美酒,而不是追逐權勢。他的馬蹄飛快地行駛,浩然疾馳,但他并未到達城門,尚未聽到鼓聲。
賞析:
廖行之的這首詩深受宋代文人的推崇,表達了他對清高自守的追求和對世俗功名的冷淡態度。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個人情感,傳達了作者獨立自主的人生態度。
詩中的"一年好景今露螢"一句,通過用螢火蟲來象征美景的短暫和靈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的珍惜和對生命的感悟。"試問誰濯滄浪纓"一句,則通過隱喻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執掌重要職務的人的懷疑和對權力的冷漠態度。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和個人情感為線索,透露出作者追求內心自由和清高的思想。他不追逐世俗的權勢和權威,選擇在鄉間小路上自得其樂,品味美酒的自在。他的馬蹄疾馳,意味著他積極向前,但他并未到達城門,暗示著他并不追求世俗成功的標志。
總之,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由自在、清高潔身的追求,同時對世俗權力的冷漠態度,展現出作者獨立自主的人生態度和對內心自由的渴望。
“西風常次樂郊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òu cì yùn sān shǒu
又次韻三首
yī nián hǎo jǐng jīn lù yíng, shì wèn shuí zhuó cāng láng yīng.
一年好景今露螢,試問誰濯滄浪纓。
suí shí dòng zāo bù shì bàng, jié jǐ zì jué tài qīng shēng.
隨時動遭不事謗,潔己自覺太清生。
xī fēng cháng cì lè jiāo lù, hǎo jiǔ bù bó dāng cháo qīng.
西風常次樂郊路,好酒不博當朝卿。
hào rán shí lǐ mǎ tí jí, wèi dào chéng mén dǎ gǔ shēng.
浩然十里馬蹄疾,未到城門打鼓聲。
“西風常次樂郊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