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留有幽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淹留有幽趣”全詩
輕寒籠暮靄,橫吹度疏砧。
叢竹深藏翠,孤云帶晚陰。
淹留有幽趣,不礙短長吟。
分類:
作者簡介(楊冠卿)
楊冠卿(1138-?)南宋詩人,字夢錫,江陵(今屬湖北)人,舉進士,為九江戎司掾,又嘗知廣州,以事罷。晚寓臨安。閉門不出,與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華清俊,四六尤流麗渾雅,淳熙十四年(1187),編有《群公詞選》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躓,久客諸侯間……時有所攖拂,則取酒獨酌,浩歌數闋,怡然自適,似不覺天壤之大,窮通之為殊途也。”著有《客亭類稿》十五卷。《彊村叢書》輯有《客亭樂府》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適安旅次》楊冠卿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適安旅次》是宋代詩人楊冠卿所作,描繪了一幅山郭蕭條的晚景,展現了秋天的寧靜和寂寥之美。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郭蕭條晚,
秋堂窈窕深。
輕寒籠暮靄,
橫吹度疏砧。
叢竹深藏翠,
孤云帶晚陰。
淹留有幽趣,
不礙短長吟。
譯文:
山中的城郭在寂寥的晚上,
秋天的庭院幽深而美麗。
微寒籠罩著夜色,
微風吹過孤零的蟋蟀聲。
茂密的竹林中隱藏著翠綠,
孤獨的云彩帶來夜晚的陰影。
這里有著幽深而有趣的景致,
不妨礙我短暫或長久的吟詠。
詩意:
《適安旅次》描繪了一個山中城郭的秋夜景象。整首詩以寂靜、幽深和朦朧的意象展示了秋天的特色。山郭蕭條,景象凄涼,暮靄中籠罩著微寒,微風吹過孤獨的蟋蟀聲,給人一種寧靜而寂寥的感覺。茂密的竹林隱藏在深處,翠綠的顏色點綴著詩人的視野。孤獨的云彩帶來夜晚的陰影,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息。整首詩通過這些景象表達了楊冠卿對秋天的獨特感受,以及他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的幽深而有趣的意趣。
賞析:
《適安旅次》通過對山中城郭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秋天的獨特感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線,展示了寂靜、幽深和朦朧的秋夜美感。詩人以淡泊的心態體驗著這一景象,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內心的寧靜追求。他通過觀察山郭中的景色,感受到了秋天的獨特之美,并將這種美感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整首詩以清新、淡雅的筆觸,展示了楊冠卿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自然的敏銳感知。
詩中的山郭、秋堂、籠暮靄、疏砧、叢竹、孤云等景物形象生動而富有詩意,展現出深邃而靜謐的意境。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詩人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安詳、幽靜的秋夜世界,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靜和內心的寧靜。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意境,給人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間。
《適安旅次》是楊冠卿獨特的山水田園詩作,抒發了他對秋夜靜謐美感的體驗和對自然的贊美。這首詩通過細膩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秋夜的寧靜與幽深,同時也引發人們對生活中細小而美好的事物的思考。它呈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讓人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寧靜和內心的凈化。同時,詩人以淡泊的心態對待世間的繁華,將自然景物與內心情感相融合,賦予了這首詩以深遠的詩意。
總之,《適安旅次》以其寂靜而幽深的秋夜景象,展示了楊冠卿獨特的審美眼光和對自然的敏銳感知。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內心情感的表達,詩人傳遞了寧靜、淡泊和幽深的情感體驗,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超越現實、回歸內心的美好體驗。
“淹留有幽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ān lǚ cì
適安旅次
shān guō xiāo tiáo wǎn, qiū táng yǎo tiǎo shēn.
山郭蕭條晚,秋堂窈窕深。
qīng hán lóng mù ǎi, héng chuī dù shū zhēn.
輕寒籠暮靄,橫吹度疏砧。
cóng zhú shēn cáng cuì, gū yún dài wǎn yīn.
叢竹深藏翠,孤云帶晚陰。
yān liú yǒu yōu qù, bù ài duǎn cháng yín.
淹留有幽趣,不礙短長吟。
“淹留有幽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