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才孰為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非才孰為治”全詩
非才孰為治,與國倍生光。
故國異喬木,白駒空食場。
彈冠與結綬,吾道不其昌。
分類:
作者簡介(趙蕃)
《呈劉子卿四首》趙蕃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呈劉子卿四首》是宋代趙蕃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劉子卿的贊美和對自身才能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時代背景和社會觀念。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近喜周公相,
初傳薦士章。
非才孰為治,
與國倍生光。
故國異喬木,
白駒空食場。
彈冠與結綬,
吾道不其昌。
這首詩的詩意是:
近來我非常高興,因為劉子卿被任命為重要官職。
劉子卿初次受到舉薦,顯示出他的才能和品德。
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如何能夠治理國家呢?而有才能的人能夠使國家繁榮昌盛。
我所處的國家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就像一匹美麗的白馬獨自在草場上覓食。
我戴著官冠,系著官帶,但我的事業卻沒有得到發展。
賞析:
這首詩以贊美劉子卿為主線,通過對自身才能和國家興衰的思考,抒發了作者對時代和自身命運的感慨。
首先,作者通過稱贊劉子卿的重要官職和他的才能,表達了對劉子卿的敬佩和贊賞之情。劉子卿的薦舉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也象征著國家對人才的重視。作者借此反思,沒有才能的人是難以治理國家的,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
其次,作者通過描寫國家的異況和自身的困境,凸顯了自己的無奈和失落。國家異喬木,暗喻國家與他自身的境遇不同,暗示了悲觀情緒。白駒空食場的形象描述了自己的孤獨和無法得到應有的機會與發展。
最后,作者以彈冠與結綬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失意和迷茫。彈冠與結綬是古代士人就任官職時的儀式,但這種儀式對于作者來說只是形式,沒有給予他應有的昌盛和成就。
整首詩通過對劉子卿和自身的對比,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傳達了作者對時代和自身命運的深深憂慮和無奈感。這種反思與抒發的情緒使得這首詩在表達時代風貌的同時,也激發了讀者對個人命運和社會現實的思考。
“非才孰為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g liú zi qīng sì shǒu
呈劉子卿四首
jìn xǐ zhōu gōng xiāng, chū chuán jiàn shì zhāng.
近喜周公相,初傳薦士章。
fēi cái shú wèi zhì, yǔ guó bèi shēng guāng.
非才孰為治,與國倍生光。
gù guó yì qiáo mù, bái jū kōng shí chǎng.
故國異喬木,白駒空食場。
dàn guān yǔ jié shòu, wú dào bù qí chāng.
彈冠與結綬,吾道不其昌。
“非才孰為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