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粟收麻到白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摘粟收麻到白頭”全詩
沿山幾處人煙僻,摘粟收麻到白頭。
分類: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錢塘十七日舟中雜興》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錢塘十七日舟中雜興》是宋代汪莘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九月十六日,我離開城郡,登上船只,如同前往錢塘的旅行。
十七日,我在船中寫下了這些雜興,思緒萬千。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九月十六日離開城郡登船的情景。他站在船上,眺望著滄江,目睹著日暮景色,內心涌起了詩意和憂愁。在沿途的山間,他很少看到人煙,這些僻靜之地讓他感到孤寂。然而,他仍然勤勞地摘取粟米,收割麻葉,直到白發蒼蒼的年紀。
賞析:
這首詩詞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通過描繪旅途中的景色和內心的感受,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詩詞以日暮滄江為背景,展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作者在舟中寫下這些雜興,顯示出他文學才華的閃光點,并向讀者展示了他內心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
詩中提到的山間僻靜之地,暗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獨和寂寞。然而,作者并沒有被這種孤寂擊倒,而是以堅定的意志和勤勞的態度,繼續努力工作,摘取粟米,收割麻葉。這種精神展示了作者的努力和奮斗精神,同時也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感受和情感,既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麗,又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這種情感和思考,使得這首詩詞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思想深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摘粟收麻到白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yuè shí liù rì chū jùn dēng zhōu rú qián táng shí qī rì zhōu zhōng zá xìng
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錢塘十七日舟中雜興
rì mù cāng jiāng zhù kè zhōu, yǎn qián jìng jiè qǐ shī chóu.
日暮滄江駐客舟,眼前境界起詩愁。
yán shān jǐ chù rén yān pì, zhāi sù shōu má dào bái tóu.
沿山幾處人煙僻,摘粟收麻到白頭。
“摘粟收麻到白頭”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