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六千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萬六千刻”全詩
不思人事汩,只怪歲華馳。
拚命嘗因道,忘家亦為詩。
幽懷聊自遣,俗子莫令知。
分類: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方壺自詠》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方壺自詠》是宋代詩人汪莘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萬六千刻,四千三百時。
不思人事汩,只怪歲華馳。
拚命嘗因道,忘家亦為詩。
幽懷聊自遣,俗子莫令知。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方壺自詠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的思考和對詩歌創作的執著。詩中的數字“三萬六千刻,四千三百時”暗指時間的流逝,強調了歲月的匆忙。詩人感慨歲月的飛逝,使他無暇思考塵世間的人事紛擾。他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道義的探索中,甚至忘卻了家庭的牽絆,而將詩歌創作作為自己的心靈寄托。他在幽靜的心境中,借著自己的情感寄托,消解內心的苦悶,自我安慰和撫慰。
賞析:
《方壺自詠》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汪莘內心的情感和對詩歌創作的熱愛。詩中的數字和詩句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使整首詩呈現出一種節奏感。通過數字的排列和描述歲月流逝的詞句,詩人展現了對時間流逝的憂慮和對生活短暫性的感慨。他表達了對塵世繁華、俗世瑣事的厭倦,將自己的精力和心思傾注于追求道義和寫作詩歌的過程中。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孤獨和追求高尚的精神,以及對世俗生活的超脫。他將自己的情感聚焦在方壺自詠的意象上,借此找到了安慰和自我解脫。這種對詩歌創作的執著和對內心世界的追求,展現了詩人的獨特情感和對詩詞藝術的熱愛。
整首詩通過簡練的語言和獨特的意象描繪,傳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體驗,以及對生活和藝術追求的思考。它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高尚境界的追求,展示了詩人對自我解脫和內心寄托的追逐。這首詩詞充滿了深沉的哲理和詩意,是宋代文人對生命和藝術的思考的精彩寫照。
“三萬六千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āng hú zì yǒng
方壺自詠
sān wàn liù qiān kè, sì qiān sān bǎi shí.
三萬六千刻,四千三百時。
bù sī rén shì gǔ, zhǐ guài suì huá chí.
不思人事汩,只怪歲華馳。
pàn mìng cháng yīn dào, wàng jiā yì wèi shī.
拚命嘗因道,忘家亦為詩。
yōu huái liáo zì qiǎn, sú zǐ mò lìng zhī.
幽懷聊自遣,俗子莫令知。
“三萬六千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