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路高歷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緣路高歷歷”全詩
迎我出秦關,送我入楚澤。
千以高山遮,萬以遠水隔。
吾君勤聽治,照與日月敵。
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釋。
何當迎送歸,緣路高歷歷。
分類: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路傍堠(以下四篇并元和十四年出為潮州作)》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路傍堠》是唐代著名的文人韓愈所寫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路邊的墩臺堆滿了石頭,一雙眼睛和一只手。迎接我出秦關,送我進入楚澤。有千百座高山遮障,有萬重遠水阻隔。我的君主勤于治理,光芒與太陽和月亮一樣。我這個臣下愚昧而可憐,我的罪過或許可以赦免。何時才能迎送我歸來,沿著這條歷歷在目的路途。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被迎接和送別的旅行者,以及他在旅途中所經歷的山川和河流的阻隔。詩人通過描述這一場景,表達了對君主的稱贊和景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自身無知和罪過的懊悔之情。詩人渴望能夠早日回到故鄉,沿著一條熟悉而清晰的道路返回。
賞析:
《路傍堠》借用了迎送行人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君主的贊美和對自身的反思。詩中的路傍堠和眼睛手掌的象征意義暗示了被送別的行人,加強了詩詞的意境。詩人通過描繪山川和河流的阻隔,展現了旅途中的險阻和困境,同時也表達了對歸家的向往和期盼。整首詩由簡潔而生動的文字構成,表達了韓愈內心深處的情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巧妙地表達了對君主的景仰和對自身的懺悔,展示了韓愈獨特的文學才華和思想深度。
“緣路高歷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ù bàng hòu yǐ xià sì piān bìng yuán hé shí sì nián chū wèi cháo zhōu zuò
路傍堠(以下四篇并元和十四年出為潮州作)
duī duī lù bàng hòu, yī shuāng fù yì zhī.
堆堆路傍堠,一雙復一只。
yíng wǒ chū qín guān, sòng wǒ rù chǔ zé.
迎我出秦關,送我入楚澤。
qiān yǐ gāo shān zhē, wàn yǐ yuǎn shuǐ gé.
千以高山遮,萬以遠水隔。
wú jūn qín tīng zhì, zhào yǔ rì yuè dí.
吾君勤聽治,照與日月敵。
chén yú xìng kě āi, chén zuì shù kě shì.
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釋。
hé dāng yíng sòng guī, yuán lù gāo lì lì.
何當迎送歸,緣路高歷歷。
“緣路高歷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