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闌干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在闌干底”全詩
秋水橫邊簇遠山,相對盈盈里。
溪上有鴛鴦,艇子頻驚起。
何似收歸碧玉池,長在闌干底。
分類: 卜算子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卜算子》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卜算子·苕霅水能清》是宋代詩人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
秋水橫邊簇遠山,相對盈盈里。
溪上有鴛鴦,艇子頻驚起。
何似收歸碧玉池,長在闌干底。
詩意:
這首詩以苕霅水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水的清澈和人的純潔之間的對比。苕霅水是指位于江蘇蘇州的一片水域,它的清澈和透明象征著純潔和清白。作者通過描繪秋水橫流、遠山倒映和水中的鴛鴦與艇子的互動,來傳達水的清澈和動人之處。然而,盡管水清澈如玉,但與之相比,人的純潔卻更加難以企及。最后,作者把水與碧玉池相對比,強調水的純潔之美長久存在于自然之中。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苕霅水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純潔和清澈的向往和追求。詩中的秋水、遠山和水中的鴛鴦、艇子等描繪細膩而生動,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鳴。作者以水為媒介,通過對水的描繪來突出人的純潔之難以企及的主題。水與碧玉池的對比更加凸顯了這一主題,傳達了一種對人類純潔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詩意境清麗,語言簡練,形象生動,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人性純潔和美好的追求,以及對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的感慨。這首詩詞展現了宋代文人的儒雅情懷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體現了當時文人追求高尚情操和超越塵世的精神追求。
“長在闌干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ǔ suàn zǐ
卜算子
sháo zhà shuǐ néng qīng, gèng yǒu rén rú shuǐ.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
qiū shuǐ héng biān cù yuǎn shān, xiāng duì yíng yíng lǐ.
秋水橫邊簇遠山,相對盈盈里。
xī shàng yǒu yuān yāng, tǐng zi pín jīng qǐ.
溪上有鴛鴦,艇子頻驚起。
hé sì shōu guī bì yù chí, zhǎng zài lán gān dǐ.
何似收歸碧玉池,長在闌干底。
“長在闌干底”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八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