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知東郡行春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也知東郡行春守”全詩
巷掃他家難敵富,氅披之子未為貧。
也知東郡行春守,便作南溪釣雪人。
指碔為瑤慚與寄,恨無一縷引千鈞。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和史司直韻五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史司直韻五首》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世間謠傳的都是虛假的,真相卻很少有人了解。你曾經聽說過相國曾經因為城池而換取了銀子嗎?貧苦的人家掃地都難以與富足的家庭相比,穿著華麗的衣袍的子弟卻并不貧窮。也許你知道東郡的春天是如何美麗,而我卻在南溪捕捉雪人。這首詩我寫給了你,希望你能夠理解我的心情,但我卻無法將心中的重負分擔給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現實社會的觀察和對人情世態的思考為主題,揭示了社會的虛假和不公,以及個體在其中的無奈和矛盾。吳潛通過詩詞表達了自己對于世間謠言和傳聞的懷疑,認為人們所了解的往往是虛假的,而真相往往被掩蓋或者被人忽視。他提到相國換取銀子的故事,暗示了權力和利益的交換,以及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他進一步描述了貧富之間的差距,以及富裕家庭的子弟并不一定貧窮的情況,揭露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和不公。最后,他以詩人自身的情感和境遇,表達了內心的孤獨和無奈。他在南溪捕捉雪人,表現了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是一種對紛擾世俗的回避和逃避。他將這首詩寫給某人,希望對方能夠理解他的心情,但他同時感嘆自己無法將內心的沉重負擔分享給他人。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社會現象和個人體驗的描繪,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自由寧靜的向往。作者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揭示,引發讀者對社會公平和人性的反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追求。整首詩詞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世間虛假的質疑,對社會不公的憤懣,以及對自由和寧靜的向往。
“也知東郡行春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hǐ sī zhí yùn wǔ shǒu
和史司直韻五首
shì xián chuán jiǎ bù chuán zhēn, chéng xiàng kě zēng chéng huàn yín.
世閒傳假不傳真,丞相可曾城換銀。
xiàng sǎo tā jiā nán dí fù, chǎng pī zhī zǐ wèi wèi pín.
巷掃他家難敵富,氅披之子未為貧。
yě zhī dōng jùn xíng chūn shǒu, biàn zuò nán xī diào xuě rén.
也知東郡行春守,便作南溪釣雪人。
zhǐ wǔ wèi yáo cán yǔ jì, hèn wú yī lǚ yǐn qiān jūn.
指碔為瑤慚與寄,恨無一縷引千鈞。
“也知東郡行春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