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后三朝即半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更后三朝即半秋”全詩
夢里便尋青櫟社,生來幾過白蘋洲。
向前七袠無多歲,更后三朝即半秋。
如電如陰如幻境,還知生熟路頭不。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五用出郊韻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五用出郊韻三首》是宋代吳潛的詩作。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看他南畝十分收,
歸去來兮事尚悠。
夢里便尋青櫟社,
生來幾過白蘋洲。
向前七袠無多歲,
更后三朝即半秋。
如電如陰如幻境,
還知生熟路頭不。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農田景象和人生之旅為主題。詩人觀察到南方的田地豐收的景象,感嘆歸去來的事情仍然悠長。他在夢中尋找綠櫟的祭祀場所,回想起自己幾次經過白蘋洲。詩人表示自己已經度過了七個春秋,但還有三個朝代即將過去,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他認為時間的流逝像閃電一樣迅速,如同陰影般暗淡,有時又像幻境一樣虛幻。然而,他仍然清楚地知道生死的道路并不遙遠。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農田景象和人生旅程的思考。詩人通過觀察農田的收獲,表達了對自然豐饒的贊美和對時間流逝的感嘆。他使用了生動的比喻,如夢中尋找青櫟社、七袠無多歲、三朝即半秋等,以形象地描繪自然和人生的變化。詩中的"如電如陰如幻境"一句,揭示了時間的瞬息萬變和生命的脆弱性。最后一句"還知生熟路頭不"表達了詩人對生死之間界限的思考。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更后三朝即半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yòng chū jiāo yùn sān shǒu
五用出郊韻三首
kàn tā nán mǔ shí fēn shōu, guī qù lái xī shì shàng yōu.
看他南畝十分收,歸去來兮事尚悠。
mèng lǐ biàn xún qīng lì shè, shēng lái jǐ guò bái píng zhōu.
夢里便尋青櫟社,生來幾過白蘋洲。
xiàng qián qī zhì wú duō suì, gèng hòu sān cháo jí bàn qiū.
向前七袠無多歲,更后三朝即半秋。
rú diàn rú yīn rú huàn jìng, hái zhī shēng shú lù tóu bù.
如電如陰如幻境,還知生熟路頭不。
“更后三朝即半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