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農桑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到底農桑好”全詩
山近卻無色,葉枯偏有聲。
架禾知歲熟,種麥得天晴。
到底農桑好,營營誤此生。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宋山掃墓書所見》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宋山掃墓書所見》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吳潛。這首詩描繪了掃墓時作者在山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山林的景物描寫,反映了農耕生活的美好和農民的辛勤勞動。
詩詞的中文譯文是:
松楸長夜夢,
風露作晨征。
山近卻無色,
葉枯偏有聲。
架禾知歲熟,
種麥得天晴。
到底農桑好,
營營誤此生。
這首詩意蘊含深遠,通過描寫掃墓時的場景和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農耕生活的熱愛和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美。
詩中的"松楸長夜夢",表達了作者在長夜中的夢境,可能意味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思念和向往。
"風露作晨征",描繪了清晨出發掃墓的場景,風露的存在使得作者感到清新和舒適。
"山近卻無色",山近而無色,可能是指山的輪廓模糊,山色隱約,給人以神秘感和詩意。
"葉枯偏有聲",葉子雖然已經枯萎,但在風中發出聲音,這種生命的堅持和不屈精神,給人以啟示和思考。
"架禾知歲熟,種麥得天晴",表達了農民對于農作物的期盼和辛勤勞動的回報,也暗示了農耕生活的規律和希望。
"到底農桑好,營營誤此生",表達了作者對農耕生活的喜愛和對農民辛勤勞作的贊美,以及對于繁忙生活的反思。農耕生活雖然辛苦,但是卻有著它獨特的美好,而忙碌的現代生活卻有時讓人迷失了本真。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對農耕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以及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美。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于現代生活的反思,呼喚人們能夠重新關注和珍惜那些被繁忙所遺忘的美好。
“到底農桑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hān sǎo mù shū suǒ jiàn
宋山掃墓書所見
sōng qiū cháng yè mèng, fēng lù zuò chén zhēng.
松楸長夜夢,風露作晨征。
shān jìn què wú sè, yè kū piān yǒu shēng.
山近卻無色,葉枯偏有聲。
jià hé zhī suì shú, zhǒng mài dé tiān qíng.
架禾知歲熟,種麥得天晴。
dào dǐ nóng sāng hǎo, yíng yíng wù cǐ shēng.
到底農桑好,營營誤此生。
“到底農桑好”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