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浮脆若菰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生浮脆若菰蒲”全詩
擬向西湖酹孤魄,想應風月易招呼。
分類: 疏影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題暗香疏影詞后用潘德久贈姜白石韻》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暗香疏影詞后用潘德久贈姜白石韻》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表達了人生短暫易逝的主題,以及對過去時光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期許。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生浮脆若菰蒲,
四十年前此丈夫。
擬向西湖酹孤魄,
想應風月易招呼。
詩意:
這首詩以浮脆的菰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和脆弱。作者回顧自己四十年前的過往歲月,可能是指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或者是某個重要的時刻。他計劃將自己的心靈寄托于西湖,以期與孤魄相會,表示對逝去時光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期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人生感慨。首句“人生浮脆若菰蒲”通過對菰蒲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人生的短暫和脆弱。菰蒲是一種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它的莖干脆弱且易折斷,暗示了人生的脆弱和易逝性。
接下來的兩句“四十年前此丈夫”暗示了作者回憶過去的重要時刻或者個人經歷。這里的“四十年前”可能并非字面意義上的時間,而是指一個具體的過去時刻或者年齡階段。
下半部分的兩句“擬向西湖酹孤魄,想應風月易招呼”表達了對未來的期望和向往。作者計劃將自己的心靈寄托于西湖,希望能與孤魄相會,與逝去的時光進行交流。這里的“西湖”可能是指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杭州西湖,以其美麗的風景和靈秀的意境而聞名。風月易招呼則意味著作者期待未來的美好,預示著風景和月色將與他相伴。
整首詩詞以簡短的語句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短暫和易逝性的思考,同時展示了對過去時光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比喻,詩人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詩詞富有意境和情感共鳴,給讀者帶來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人生浮脆若菰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àn xiāng shū yǐng cí hòu yòng pān dé jiǔ zèng jiāng bái shí yùn
題暗香疏影詞后用潘德久贈姜白石韻
rén shēng fú cuì ruò gū pú, sì shí nián qián cǐ zhàng fū.
人生浮脆若菰蒲,四十年前此丈夫。
nǐ xiàng xī hú lèi gū pò, xiǎng yīng fēng yuè yì zhāo hū.
擬向西湖酹孤魄,想應風月易招呼。
“人生浮脆若菰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