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已迫殘年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頭顱已迫殘年景”全詩
鳳闕天連便望日,蛟門海晏不驚秋。
頭顱已迫殘年景,身口聊為卒歲謀。
蕭颯西風吹敗葉,滿眶清淚自難收。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登鎮海樓》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鎮海樓》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吳潛。這首詩詞描繪了鄮山深處的古明州,一位江南客倚在樓上。詩詞通過展示自然景色和抒發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個人境遇的思考。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登上鎮海樓,
在鄮山深處的古明州,
一位江南客倚樓而立。
鳳闕連天可望見太陽,
蛟門海面平靜不驚秋季。
歲月已經推至殘年景象,
我只得勉力為即將過去的一年做打算。
凄涼的西風吹落敗葉,
我滿眼中清澈的淚水難以收拾。
這首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時光的感慨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詩中的"鎮海樓"和"古明州"象征著穩定和傳統,而"江南客"則代表著一種文化情懷和追求。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如"鳳闕天連望日"和"蛟門海晏不驚秋",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渴望和對寧靜平和的向往。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詩人感到時光已經不再寬裕,面臨著殘年的景象。他不得不思考如何度過即將過去的一年,用心安排自己的生活。詩詞末句"蕭颯西風吹敗葉,滿眶清淚自難收"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哀傷和無奈,他的眼中充滿了淚水,卻難以抑制。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個人情感,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個人命運的思考。詩人以深沉的情感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他對人生的感慨和對美好時光的向往,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光逝去和個人命運的無奈和哀嘆。
“頭顱已迫殘年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zhèn hǎi lóu
登鎮海樓
mào shān shēn chù gǔ míng zhōu, xīn yǒu jiāng nán kè yǐ lóu.
鄮山深處古明州,新有江南客倚樓。
fèng quē tiān lián biàn wàng rì, jiāo mén hǎi yàn bù jīng qiū.
鳳闕天連便望日,蛟門海晏不驚秋。
tóu lú yǐ pò cán nián jǐng, shēn kǒu liáo wèi zú suì móu.
頭顱已迫殘年景,身口聊為卒歲謀。
xiāo sà xī fēng chuī bài yè, mǎn kuàng qīng lèi zì nán shōu.
蕭颯西風吹敗葉,滿眶清淚自難收。
“頭顱已迫殘年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