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翕忽轉秋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陽翕忽轉秋陰”全詩
俄驚石鼓無停響,坐聽檐花不斷音。
玉秫已堪供翁釀,紫螯漸可付庖砧。
一年好處相將近,分外鄉情此際深。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三用喜雨韻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三用喜雨韻三首》是宋代詩人吳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電掣金蛇跨列岑,秋陽翕忽轉秋陰。
俄驚石鼓無停響,坐聽檐花不斷音。
中文譯文:
閃電般的金蛇穿越峻峭的嶺山,秋陽突然變成秋陰。
突然間震驚了的石鼓不停地回響,坐著欣賞屋檐上不斷落下的花瓣聲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秋天的景象。作者以生動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表達了自然界的變幻和人類的情感。
首句"電掣金蛇跨列岑,秋陽翕忽轉秋陰"通過對閃電和秋陽的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變幻無常。金蛇疾馳的形象和秋陽轉瞬即逝的變化,使讀者感受到時間的流轉和事物的無常性。
接著,詩人描述了石鼓的情景:"俄驚石鼓無停響,坐聽檐花不斷音"。石鼓被驚醒,發出不間斷的回響聲,而詩人則靜坐其中,專注地聆聽屋檐上落下的花瓣聲音。這一描寫將人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傳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自然聲音的敏感。
最后兩句"玉秫已堪供翁釀,紫螯漸可付庖砧。一年好處相將近,分外鄉情此際深",表達了豐收的喜悅和對故鄉的深情。玉米的顆粒已經成熟,可以用來釀造酒,螃蟹的螯足也逐漸變得肥美,可以送到廚房的砧板上。這些豐收的好處即將降臨,使人們對故鄉產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感慨和對故鄉的深情之愛。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秋天的變幻和大自然的力量,同時也能夠體會到人與自然相融合的美好感受。
“秋陽翕忽轉秋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ān yòng xǐ yǔ yùn sān shǒu
三用喜雨韻三首
diàn chè jīn shé kuà liè cén, qiū yáng xī hū zhuǎn qiū yīn.
電掣金蛇跨列岑,秋陽翕忽轉秋陰。
é jīng shí gǔ wú tíng xiǎng, zuò tīng yán huā bù duàn yīn.
俄驚石鼓無停響,坐聽檐花不斷音。
yù shú yǐ kān gōng wēng niàng, zǐ áo jiàn kě fù páo zhēn.
玉秫已堪供翁釀,紫螯漸可付庖砧。
yī nián hǎo chù xiāng jiāng jìn, fèn wài xiāng qíng cǐ jì shēn.
一年好處相將近,分外鄉情此際深。
“秋陽翕忽轉秋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