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莫就中書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丁寧莫就中書試”全詩
丁寧莫就中書試,只可松邊竹下聽。
分類:
作者簡介(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后調知南康軍。后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后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后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除夜》方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除夜》
朝代:宋代
作者:方岳
中文譯文:
眼底童烏已七齡,
吾伊略亦記群經。
丁寧莫就中書試,
只可松邊竹下聽。
詩意和賞析:
《除夜》是宋代方岳的一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頭,作者用“眼底童烏已七齡”,描繪了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變遷。眼底的烏鴉已經經歷了七個年頭,而人們也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長大。這一句意味深長,通過烏鴉的成長,抒發了人們對歲月流轉的感慨和對時光的無法逆轉的理解。
接著,詩中提到“吾伊略亦記群經”,表達了作者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書籍的珍視。伊略是指古代的文獻,作者表示自己對于群經中的知識有所了解,對于古代智慧的傳承有所感悟。這句表達了作者對于學問和文化的重視,也體現了他對于自己的努力和學習成果的自豪。
在下一句中,作者寫道“丁寧莫就中書試”,表達了一種謙遜和淡泊名利的態度。丁寧指的是科舉考試中的功名,而“中書試”則是指參加進士考試。作者勸告丁寧不要追求功名利祿,避免為了名利而忽略了內心的追求和真正重要的事物。這句話傳遞了一種追求內心寧靜和淡泊名利的價值觀,表達了對于人生追求的真正意義的思考。
最后一句“只可松邊竹下聽”,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寧靜環境的向往。松和竹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它們代表了自然的純凈和寧靜。作者通過這句話表達了對于遠離喧囂,沉浸在自然之中的向往。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對于自己心靈的安撫和尋求內心寧靜的期許。
總體來說,方岳的《除夜》通過簡練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變遷,表達了對于知識的追求和文化的重視,以及追求內心寧靜和淡泊名利的態度。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方式,引發讀者對于人生意義以及內心追求的思考。
“丁寧莫就中書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ú yè
除夜
yǎn dǐ tóng wū yǐ qī líng, wú yī lüè yì jì qún jīng.
眼底童烏已七齡,吾伊略亦記群經。
dīng níng mò jiù zhōng shū shì, zhǐ kě sōng biān zhú xià tīng.
丁寧莫就中書試,只可松邊竹下聽。
“丁寧莫就中書試”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