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不堪人佩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土不堪人佩犢”全詩
天於老子亦多可,國有豐年方太平。
風土不堪人佩犢,月明無復夜啼鼪。
及今便可歸田去,牛背斜陽一笛橫。
分類:
作者簡介(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后調知南康軍。后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后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后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禱晴》方岳 翻譯、賞析和詩意
《禱晴》是宋代方岳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曾經多次祈求晴天,
爐煙尚未散去已停止蔓延。
天空對老子也是慷慨的,
國家豐年才能太平。
風土無法承受人們的勞作,
月亮明亮時不再有夜晚的哀鳴。
如今可以回田園了,
牛背上傾斜的夕陽,一聲笛音橫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渴望晴天的心情,表達了對和平、豐收和自然的向往。詩人通過對天氣、自然和社會的描繪,展示了他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詩人描述了自己曾多次祈求晴天,意味著他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陰雨連綿,渴望看到晴朗的天空。爐煙未斷已收聲,暗示著冬季即將結束,溫暖的春天即將到來。這種對晴朗天氣的期待,可以視為詩人內心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接著,詩人提到天於老子亦多可,國有豐年方太平。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天意和國家繁榮的贊嘆。詩人認為,天道和老子的智慧都是無私而慷慨的,國家只有在豐收的年景中才能太平安寧。這里,詩人將自然與人事相結合,強調了自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
然后,詩人描述了風土不堪人佩犢,月明無復夜啼鼪。這里的風土可能指的是人們所處的環境和社會狀況。詩人認為,這個社會對于人們的勞作已經無法承受,月亮也不再見證夜晚的哀鳴聲。這種描繪暗示了社會的困境和人們的疲憊,詩人對社會現狀的關注和思考。
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回歸田園生活的期待。他說及今便可歸田去,牛背斜陽一笛橫。這里的回歸田園,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簡單自然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牛背斜陽一笛橫,描繪了歸田生活中的田園景象,夕陽下的牛背,田間傳來的笛聲,給人以寧靜和安詳之感。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天氣、自然和社會的描繪,表達了詩人渴望晴朗天氣、和平國家和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感和思考。詩人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示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社會現象的關注,傳遞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和對人生的思考。
“風土不堪人佩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ǎo qíng
禱晴
céng jǐ hé shí lǚ qǐ qíng, lú yān wèi duàn yǐ shōu shēng.
曾幾何時屢乞晴,爐煙未斷已收聲。
tiān yú lǎo zi yì duō kě, guó yǒu fēng nián fāng tài píng.
天於老子亦多可,國有豐年方太平。
fēng tǔ bù kān rén pèi dú, yuè míng wú fù yè tí shēng.
風土不堪人佩犢,月明無復夜啼鼪。
jí jīn biàn kě guī tián qù, niú bèi xié yáng yī dí héng.
及今便可歸田去,牛背斜陽一笛橫。
“風土不堪人佩犢”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