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本為逃名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隱居本為逃名詩”全詩
隱居本為逃名詩,結入頭銜卻不中。
分類:
作者簡介(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后調知南康軍。后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后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后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題郭氏繼一堂》方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題郭氏繼一堂》
朝代:宋代
作者:方岳
詩詞的中文譯文:
我徑直來到三茅的山峰旁,攜帶著《周易》書籍,聆聽著松樹的風聲。我本是隱居的人,追求避世的生活,但卻陷入了世俗的頭銜之中,卻無法得到真正的認可。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方岳的心境和遭遇。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希望遠離紛擾,專注于自己的修身養性。然而,盡管他擁有著學識和智慧(以《周易》為象征),卻無法擺脫世俗的束縛,不能得到他渴望的真正認可和尊重。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社會的無奈和失望。
賞析:
《題郭氏繼一堂》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現了作者的內心矛盾和對于現實的思考。通過對于隱居和虛名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于真實自我的追求與現實社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詩中的“三茅”和“松風”等意象,以及《周易》等文化符號的運用,增添了詩意的深度和韻味。
這首詩既有詩人的個人情感,也折射出了宋代士人對于功名利祿與內心追求的矛盾和掙扎。它提醒人們思考社會的價值觀與個人的追求之間的關系,并呼吁人們保持獨立的精神和追求內心真實的勇氣。
總體來說,這首詩在簡短的篇幅內,通過對于隱逸與功名的描繪,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掙扎和對于現實社會的反思,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
“隱居本為逃名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guō shì jì yī táng
題郭氏繼一堂
jìng yǔ sān máo jiè yī fēng, zì xié zhōu yì tīng sōng fēng.
徑與三茅借一峰,自攜周易聽松風。
yǐn jū běn wèi táo míng shī, jié rù tóu xián què bù zhōng.
隱居本為逃名詩,結入頭銜卻不中。
“隱居本為逃名詩”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