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溽暑醉如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南州溽暑醉如酒”全詩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夏晝偶作翻譯及注釋
翻譯
永州的夏天又濕又熱,困得使人像醉漢打盹,推開北窗,憑案酣睡長精神。
中午醒來,只覺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靜,隔著竹林,惟有山童搗制新茶時敲擊茶臼的聲音。
注釋
①南州:指永州。溽(rù入)暑:又濕又熱,指盛夏的氣候。《禮記·月令》:“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樣要打盹。
②隱幾:憑倚著幾案。《莊子·徐無鬼》:“南伯子綦隱幾而坐。”隱幾,亦作“隱機”。《秋水》:“公子牟隱機太息。”
③北牖:北窗。
④日午:中午。
⑤敲茶臼(jiù):制作新茶。茶臼,指搗茶用的石臼。
夏晝偶作賞析
地處南國的永州,盛夏確實酷熱,白天尤甚。詩的首句,直白與細描并用,交代了夏晝的氣候特點:“溽暑”,既潮濕,又悶熱,這與北方迥然不同。“醉如酒”,形象地狀寫出了人們的難熬溽暑之態。由于濕度大,溫度高,自然憋悶難禁,體力不支,心煩意懶,疲憊欲睡。這一句話張力頗大,敘事、抒情和寄慨,均由此而生發。
接下三句,寫詩人夏晝的閑逸生活。
第二句緊承前脈,并與首句構成因果關系。溽暑難檔,就打開北邊的窗戶,以透進絲絲涼意;困乏不堪,俯倚幾案就酣然大睡,而且睡得既香且久。在這里,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亦無一觴一詠之樂,但能身舒神爽,逸興遄飛,豈不快哉!三四句寫詩人中午醒來,萬籟俱寂,只聽見隔著竹林的那邊,有山村的兒童敲茶臼的聲音。靜,它作為一種存在,要有恰當的表現形式,常用的形式是借聲顯靜,如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就是用對立兩極的事物互為襯托,展現了一種靜中之動、動中顯靜的自然景觀。而這首詩中以有聲寫無聲,襯托出夏日中午環境的分外幽靜,從而在極端偏僻、極端孤寂的境界中,微微透露出一點空靈生動的契機。
詩人寫閑逸的生活,寫幽靜的心境,反映了他在沉重壓抑中追求的一種精神寄托。懷才遭謗,處境孤立,久貶不遷,而今是良馬羈于廄內,猛虎囚禁柙中,因此對悠閑自在的生活十分向往。詩人的這一苦衷卻常常被一些幫閑文人畫匠所歪曲,如《江雪》這一著名五絕,后來的某些畫家竟屢屢以詩中情景為題材繪成《寒江釣雪圖》,把漁家生活描繪成閑情逸致,飄飄欲仙,這完全違背了社會現實。對此,明代的孫承宗曾作《漁家》詩為其翻案:“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真是有理有據,深中肯綮。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是寫詩人夏日閑逸中的諧趣,若作深一層透視,我們就不難發現:官與黎民,僅咫尺之隔,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盛夏的中午,烈焰騰空,山童不避溽暑正在忙著制作新茶,而他們的父母又在哪里呢?不妨聽聽與柳宗元同一時代的兩位詩人的陳訴:
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氣,背灼炎無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李紳《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由此可見,詩人筆下的一幅閑適圖,融合著多少平民的辛酸淚!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自己夏日的舒適安逸作為切入點,用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委婉地揭示了兩個階級的尖銳對立,可謂立意高深。其結句信手拈來,卻言外見意,蘊含著對世態炎涼的無限感憤,凝結著詩人關心民瘼的真情。曲終奏雅,韻味無窮。
“南州溽暑醉如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zhòu ǒu zuò
夏晝偶作
nán zhōu rù shǔ zuì rú jiǔ, yǐn jǐ shú mián kāi běi yǒu.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rì wǔ dú jué wú yú shēng, shān tóng gé zhú qiāo chá jiù.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南州溽暑醉如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