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遙翠欲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遙翠欲重”全詩
只應溪上木,便是洞中龍。
堰折潮歸海,欞迎浪答鐘。
斷碑荒鮮合,終古載靈蹤。
分類:
作者簡介(陳允平)
陳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號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縣)人。生卒年俱不確定,前人認為“把陳允平的生年定在寧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間(1215-1220)比較合理”,“卒年疑在元貞前后,與周密卒年相去不遠”,暫依之。少從楊簡學,德祐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官。有詩集《西麓詩稿》,存詩86首,《全宋詩》另從《永樂大典》輯3首,從《詩淵》輯50首,共計139首。有詞集《日湖漁唱》和《西麓繼周集》,各存詞86首和123首,還有5首有調名而無詞,《全宋詞》無另輯者,共計209首。
《梅梁堰》陳允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梅梁堰》是宋代詩人陳允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廟宇近云濤觀,山巒遙望蒼翠欲重新生。
只有溪上的樹木,便成為洞中藏龍的象征。
堰水奔流匯入大海,堤防上的梁橋迎接波浪如鐘。
斷碑殘石雖然荒涼,但終究承載著古代至今的靈跡。
詩意和賞析:
《梅梁堰》通過描繪廟宇、山巒、溪水和古碑等景物,表達了一種寓意深遠的意境。詩人以巧妙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展現了大自然和人文歷史的交融與共生。
首先,詩人描述了廟宇靠近云濤觀的景象,表現出廟宇與宏大的自然景觀相互輝映的壯麗景致。接著,他通過遠望山巒,展示了山巒的蒼翠欲重,呈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勃發。
然后,詩人以溪上的樹木來象征洞中的龍。這種隱喻將自然界中的自然元素與神話傳說中的龍相聯系,寄托了人們對神秘與力量的向往。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繪了梅梁堰水奔流匯入大海的景象,以及堤防上的梁橋迎接波浪如鐘的景象。這種描寫不僅展示了水的流動和海的廣闊,還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受。同時,斷碑殘石雖然荒涼,但卻承載了古代至今的靈跡,表達了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
《梅梁堰》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的描繪,以及對歷史和文化的回溯,融合了自然與人文的美感,展示了作者對大自然和歷史的獨特感悟。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通過景物的描寫和意象的隱喻,傳遞出深遠的詩意,引發讀者對自然、歷史和人文的思考。
“山遙翠欲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éi liáng yàn
梅梁堰
miào jìn yún tāo guān, shān yáo cuì yù zhòng.
廟近云濤觀,山遙翠欲重。
zhǐ yīng xī shàng mù, biàn shì dòng zhōng lóng.
只應溪上木,便是洞中龍。
yàn zhé cháo guī hǎi, líng yíng làng dá zhōng.
堰折潮歸海,欞迎浪答鐘。
duàn bēi huāng xiān hé, zhōng gǔ zài líng zōng.
斷碑荒鮮合,終古載靈蹤。
“山遙翠欲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仄韻) 上聲二腫 (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