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離家歸未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十年離家歸未得”全詩
弊裘羸馬苦難行,僮仆饑寒少筋力。
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龍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雜曲歌辭·行路難》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行路難
湘東行人長嘆息,
十年離家歸未得。
弊裘羸馬苦難行,
僮仆饑寒少筋力。
君不見床頭黃金盡,
壯士無顏色。
龍蟠泥中未有云,
不能生彼升天翼。
中文譯文:
行路難
在湘東行走的人長嘆息,
十年離家歸未能完成。
破舊的衣服,瘦弱的馬,艱難行進,
仆人又饑又寒,力量不足。
你難道沒看到枕頭旁的黃金已經用盡,
勇士們臉色失色。
千絲萬縷的云才能在龍蟠泥中產生,
他們無法誕生翱翔天空的翼。
詩意和賞析:
《行路難》這首唐代張籍的詩詞,通過描述一個湘東行人經歷了十年離家歸未得的艱辛旅途和不堪的生活狀況,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士人理想的思考。
詩中的行人面對荒涼的道路、衰弱的馬匹和仆人,表明他們的苦難行程和生活條件之艱辛。同時,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則暗示了社會背離了人們理想中的公正和榮耀之風景。最后,通過描述龍在泥中難以展翅升騰的形象,張籍表達了人們高飛理想的渴望與現實困境的沖突。
整首詩通過對行人艱辛旅途和社會現實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高尚理想的渴望,表達了對社會不公以及對現實困境的反思。這種反思不僅是對個體的思考,也是對整個社會的探究和反省,具有很高的時代價值和啟示意義。
“十年離家歸未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qū gē cí xíng lù nán
雜曲歌辭·行路難
xiāng dōng xíng rén cháng tàn xī, shí nián lí jiā guī wèi dé.
湘東行人長嘆息,十年離家歸未得。
bì qiú léi mǎ kǔ nàn xíng,
弊裘羸馬苦難行,
tóng pú jī hán shǎo jīn lì.
僮仆饑寒少筋力。
jūn bú jiàn chuáng tóu huáng jīn jǐn, zhuàng shì wú yán sè.
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lóng pán ní zhōng wèi yǒu yún, bù néng shēng bǐ shēng tiān yì.
龍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十年離家歸未得”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