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幃已是曈曈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簾幃已是曈曈曉”全詩
簾幃已是曈曈曉,庭戶全無噎噎陰。
可是梧桐長得地,也知葵藿久傾心。
日邊早晚來環賜,見說清光注意深。
分類:
作者簡介(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解》、《論 語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稽疑》、《禹貢辨》等,《全宋詞》第 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事跡見胡升《王大監傳》(《新安文獻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參《南宋館閣續 錄》卷八、九。
《呂待制所居八詠·朝陽》王炎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呂待制所居八詠·朝陽》是宋代王炎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朝陽
腷膊雞聲夜向晨,
東方飛景到云林。
簾幃已是曈曈曉,
庭戶全無噎噎陰。
可是梧桐長得地,
也知葵藿久傾心。
日邊早晚來環賜,
見說清光注意深。
中文譯文:
清晨,腷膊的雞鳴聲穿越夜晚。
東方飛來的曙光照耀云林。
帷帳已經逐漸明亮,
庭院中一片寧靜。
即使是梧桐樹生長得高聳,
也知道向陽的葵藿長久地傾心。
太陽從東方的邊緣升起,
每天早晚都給予我們溫暖,我們應當留心欣賞它的清光。
詩意和賞析:
《呂待制所居八詠·朝陽》以朝陽為主題,描繪了清晨的景象。詩中通過對朝陽升起的描繪,表達了對新的一天的期待和欣賞自然之美的心情。
詩的開篇描述了夜晚過渡至清晨的過程,腷膊雞的鳴叫聲象征著黎明的到來。隨著朝陽的升起,東方的景色逐漸展現在云林之間,給人以希望和喜悅之感。
詩中的“簾幃已是曈曈曉,庭戶全無噎噎陰”形容了清晨的陽光透過簾幃照射進來,庭院中沒有一絲陰影,一片明亮寧靜。這種明朗的景象,也呼應了作者對新的一天的期待和渴望。
接下來的兩句“可是梧桐長得地,也知葵藿久傾心”,通過梧桐和葵藿兩種植物的形象,表達了向陽生長的渴望。梧桐樹長得高聳,也需要陽光的滋養,而葵藿則一直向往陽光,傾心于它。這也隱喻了人們對于陽光和溫暖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兩句“日邊早晚來環賜,見說清光注意深”,強調了太陽給予人們的溫暖和光明,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珍惜和注意這份清晨的光明。這種光明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心靈上的一種啟迪和指引。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清晨的景象和對朝陽的贊美,抒發了對新的一天的期待和對自然之美的贊嘆。通過描繪太陽的升起和陽光的照耀,詩詞表達了對溫暖、光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倡導人們應當珍惜和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
“簾幃已是曈曈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ǚ dài zhì suǒ jū bā yǒng zhāo yáng
呂待制所居八詠·朝陽
bì bó jī shēng yè xiàng chén, dōng fāng fēi jǐng dào yún lín.
腷膊雞聲夜向晨,東方飛景到云林。
lián wéi yǐ shì tóng tóng xiǎo, tíng hù quán wú yē yē yīn.
簾幃已是曈曈曉,庭戶全無噎噎陰。
kě shì wú tóng zhǎng de dì, yě zhī kuí huò jiǔ qīng xīn.
可是梧桐長得地,也知葵藿久傾心。
rì biān zǎo wǎn lái huán cì, jiàn shuō qīng guāng zhù yì shēn.
日邊早晚來環賜,見說清光注意深。
“簾幃已是曈曈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